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宗教對話溝通的時代到了

陳松根談靈鷲山的多元共生
文/林人芳

「師父一生的三大志業,就是靈鷲山多元共生的最好寫照!」,提起多元共生的理念,靈鷲山護法委員陳松根毫無懸念的直指心道法師。他表示,人世間有兩難,一種是把你口袋的錢放到我的口袋,另一種是把我腦袋的東西放到你腦袋,宗教尤為困難,但師父卻以實際行動讓人改變對靈鷲山的多元思考。

提起心道法師,陳松根臉上的笑容更深,「師父是一個用行動改變你思考的人」,他指著宜蘭講堂內一整排的書架說,這是師父早期在宜蘭認識的一位台塑高幹師兄送的,這位高幹對佛法了解深入,也尊敬師父,他一路護持師父並疏離其他宗教。直到師父推動世界宗教博物館,讓各宗教都來參與時,他才將心中的疑惑向師父請示。

他問師父,「為什麼讓其他宗教參與?」師父回答他,「宗教就像蓮花,它在任何地方、任何國家、任何時間,都一樣清香美麗,但因為它落點不同,結果就不同」,師父的這番話點醒了師兄,於是他開始支持世界宗教博館理念。但也因此打破了師兄的宗教界線;師父不需講一堆道理就化解師兄的疑惑,這是師父第一次很清楚的談多元文化的理念。

至於師父的多元理念是從何而來?陳松根說,這要從師父的源頭談起,師父祖籍雲南,是遠征軍後裔,隨軍隊到緬甸,「他出生在緬甸,成長在台灣,志願在全世界」;陳松根說,師父出生在一個顛沛流離的世代,卻仍保有清淨的生命,「真的是污泥出蓮花」。他用最真實的修行方式改變眾人的觀念,「師父一生的三大志業,就是靈鷲山多元共生最具體的表現」。

陳松根指出,師父開放的多元理念,從世界博物館的建立就可看得出來。因為人世間有知識性的人、情感性的人與意志性的人;知識性的人就是理性,師父的第一個志業─世界宗教博物館,事實上是以知識性的人為主體。師父很清楚人的互動對話是溝通時代到了,宗教博物館其實是在做宗教對話,是與知識性的人對話。

「師父的另一個志業就是水陸法會」,陳松根表示,水陸法會是指情感性的人,就是指一般的普羅大眾;中國人重視慎終追遠及孝道,水陸法會就是在流傳人類孝道的文化。舉凡參加水陸法會的人都會深受感動,因為大家為了祖先,一起從晚上12點拜到中午12點,他們一定會永遠銘記於心,祭拜的不只你一人,而是一群人大家跟著法師一起祭拜,希望祖先都能離苦得樂,這就是對普羅大眾情感生命的連結、傳承孝道。

陳松根說,水陸法會以前都在桃園巨蛋,總共舉行8天7夜。法會都會有四個門,24小時都要有人守著,讓內壇流程順利進行,所以每個門需要25人,分4組去輪流看守,每年需要一百個人去當志工,而且一週都要睡在地板上。陳松根說,「我們一百個志工一睡就是20年,雖然辛苦但大家都無怨無悔」,因為孝道對華人社會本來就很重要,而且若不是因為真的受感動,也不會有人願意長期發願當志工。

至於師父的第三個志業,陳松根表示,師父的第三個志業便是意志力。生命教育把生命分為知識性、情感性以及意志力,人站在知識的傳承、情感的溫暖兩個基礎上,發展生命無限可能的意志力,這就是生命三角形。

他指出,師父的多元理念,在知識性上創造了宗博的對話,所以有回佛對談,並鼓勵宗教對話;在情感性上創造水陸法會,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都要把好的文化往下傳;而師父第三個志業,陳松根說,那就是意志力呀!希望達到世界和平。「師父的多元就是完整的生命三角形,知識的宗博、情感的水陸、意志的世界和平」。

「如果你細心師父觀察師父,從他的傳承、出生、修行,他出家在高雄,開始閉關修行在宜蘭,道場卻設到台北,而弘法在全世界,他都不是固定在一處的人。」陳松根笑著說,師父戴的帽子也很有學問的喔!他的瓜皮帽又叫六合一帽,是明太祖朱元璋統一時創的名詞,指東西北四方上下都承平的帽子,也就是讓世和平的帽子,也是漢傳帽子。

陳松根說,師父頭戴漢傳帽子,披的卻是南傳緬甸的袈裟,平日著鞋的方式像南傳比丘的夾腳鞋或是藏傳的輕簡方式,山上的殿堂三乘元素也不少,因為師父傳承的就是佛教中的三乘傳承─漢傳、藏傳、南傳,這身穿著正好符合師父的傳承;他強調,師父這輩子本來就是個沒有界線的人,他用世界宗教博物館,讓我們跨越宗教的界線,現在又以「生命和平大學」要我們跨越國家的界線,而水陸法會則讓我們跨越冥陽二界的界線,「時間的界線、空間的界線、宗教的界線,三個界線都跨越」。

「師父實現的三個志業,其實就是知識性、情感性、意志力」,陳松根指出,知識的宗博、情感的水陸、意志的生命和平,師父的多元共生理念,事實上只是呈現一個完整的全人理解世界。

談及與師父結緣一事,陳松根說,是因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結緣。他表示,83年他因父親生病從台北回到宜蘭,返鄉後他回到建築本業,舉辦一場「千人移廟」活動,正值師父推動世界宗教博物館,他看到陳松根的社會能量,於是力邀他加入興建博物館的行列,也開啟了陳松根與師父的結緣之路。

只是陳松根在與師父結緣時,已有自己的修行世界,自小聰明愛讀書的他,修行全憑自已,但因他的修行受到祖師傳「十個打坐九個著魔」的影響而堅決不打坐,於是他在答應師父邀約,進入世界宗教博物館幫忙時,就向師父言明「世界博物館成立那天,就是我離開的時候」,對此,師父只笑笑以對。

不過在世博館成立時,師父先在眾人面對吐他槽,私下又以入定出定之理告訴陳松根,「就算你有本事入定五百年,最後要不要出來?不出來就像石頭,出來有一群人與你同行菩薩道,你為何不願跟大家在一起」,這番話打動了陳松根固執的心,於是他繼續留在靈鷲山跟大家一起修行。

進入靈鷲山後陳松根並沒閒著,他積極為靈鷲山創造共生修行環境,他表示,在東區他幫團隊設定修行運律,每天打開手機就可以空中談禪,大家每天規規矩矩持坐,互相支持提攜陪伴;每週則共修華嚴經,每個月共念大悲咒,每季拜水懺朝山,每半年辦一場大型燄口法會,每年參加水陸法會,帶一百人去睡10天,每年3天的萬佛燈會。從每一天、每一週、每一季、每半年、每一年都有行程,這個就叫修行,「20多年來沒有停過」。

至於靈鷲山,成立大悲咒團隊是他的主要工作,師父常會問他「現在大悲咒團隊怎麼樣了」?由於大悲咒是從東區開始發展到全省,師父也鼓勵每個人念十萬遍行大悲行則,然後回到講堂成為大悲團隊,每個月要大悲共修,每年要大悲閉關,然後是大悲行腳,形成一個大悲共修體系。

陳松根笑著表示,師父常說「大悲咒就是我的根」,還常說,「阿根,你要把我的根紮好」,為了師父這個共生修行,「我在地方創造修行運律,在靈鷲山就幫師父創造整個大悲咒修行團隊,讓每個人都能在靈鷲山紮根」。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陳松根在5月8、9日舉辦一場大型的宗教法會,邀約包括道教、基督教、一貫道、天主教等宗教領袖參與,結果一辦完全國就進入三級警戒。他說,多虧菩薩幫忙才能事前集結各宗教一起為疫情祈求。

有趣的是,當時天主教神父意見較多,但只要他說的,陳松根都說好,最後這位神父竟然寫信給陳松根表示,「這一路來跟你在一起,我很抱歉,因為我有太多的我,我看到你的寛廣,希望你能原諒我」。這事讓陳松根十分驚訝,一個大修行人,地位那麼高竟然會寫這種「謝謝你對我的寛容」,但他知道這是因為師父對宗教、土地的無界線,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師父共生無界線的生命三角形,同樣也在陳松根的無常生命中展現。他表示,生命如果有知識、情感、意志力,那麼他剛好「知識在教育、情感在社區、意志在宗教」。他笑著說,很難得菩薩帶著他把三面的知識從底層走上來,他的生命本身就是多元共生的,他深信「生命就是不斷的學習,纍積所有的理解,當你道理通了就會解開你所有的限制」。

Visits: 14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