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撰文.黃渝閔 插畫.黃靄琳

心道法師提倡「心和平,世界就和平」,多年來就依此理念,靈鷲山教團在心道法師的帶領下,不遺餘力一起從事環保和愛地球運動。甚至心道法師也開示,我們念誦〈大悲咒〉能淨除八識田一切不淨的種子!

靈鷲山的水陸空大法會,每年的展開,不僅在求福報,也是一場心靈和世界的灑淨。

如果你參加過水陸空法會,請體會由外壇灑淨儀式開始,在儀式開始前,心道法師提醒法師們一定要以專心、攝心以及慈悲的心來共同圓滿整場法會,與所有的眾生們結善緣。

最近, 心道法師有機會詮釋「愛地球運動」,心道法師說:「其實,就是愛乾淨運動」。想想,「愛乾淨」這簡單的三個字,涵攝了身心靈三方面的修養。

像是,每次在水陸法會開始前都會先進行灑淨儀式,就是我們水陸空大法會的啟壇。請深刻體會灑淨和愛乾淨的關聯。

何謂灑淨儀事呢?心道法師說:「首先, 大家要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先作自身的灑淨,內在壇城清淨,外在一切因緣也會隨著清淨。清淨的『身』,就是大家要把體力培養好, 戒葷、吃素、守好五戒,來行菩薩道。清淨的『心』,就是要在法會開始前,多持咒、誦經, 長養一個『內羅漢、外菩薩』的菩提心,無為而大悲之心。淨化身心後,我們開始淨化外在壇 場。灑淨的儀式,給我們一個清淨空間來作佛 事,為一切眾生帶來『潔淨能量』與『無限希望』……」

那年臺灣發生八八水災,死亡、失蹤、受傷人數很多;災害損失超過 122 億,這些是看得見的損失,心道法師說:「但是那些看不見的傷害,也就是心靈的創傷,是更需要我們關心的。所以,我們水陸法會也會幫這些罹難者立超薦牌位,希望平撫他們靈識的恐懼與不安。因緣和合是不變法則,因緣具、果報生;果報產生了之後, 剩下的就只有業力,而灑淨就是要讓我們能夠 突破業力束縛,得以專心領受佛法;簡單來說, 就好比將自我洗淨,迎接新的生命。」

只要是活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生命裡或多或少都有煩惱業障,有些是累生累世以來的業因業果,也有些是外部各種因緣感召,只要一相應,便有可能遇上莫名的霉運。在看得到和看不到的空間中,還住著各類六道群靈, 包括有我們的歷代祖先、累世父母、冤親債主, 更有無數橫死的孤魂野鬼遊蕩其中,當我們身體狀況不太好、時運較差時,都可能會遇上不好的因緣事件。小則破財傷身,嚴重的更有所謂的血光之災、異病怪疾。像幾年前的 SARS,現在的新冠疫情、變形新流感,這些壞因緣,部分來自個人業力,有些則是集體共業。

心道法師說:「我到歐洲波蘭,參觀二次世界大戰猶太大屠殺集中營,幾百萬人就這樣集體被屠殺,多數被殺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被殺,甚至還有人是自己買火車票上去那班死亡列車,這就是很重的集體共業。我到那裡,感覺那裡的眾生正在受著地獄悶絕之苦,所以那時就發願為他們立一個超度牌位,希望他們能生起一念善心,獲得地藏菩薩的救度,早日脫離地獄之苦。」

佛的智慧提醒大家,每個人都曾傷害其他眾生,平日有意無意、或多或少都會種下一些惡因惡緣。例如:不小心說話讓他人受傷、不小心的身體動作殘害了小生命;也可能是心中跑出一堆不好的念頭,雖然沒有實際上的作為,但念頭具有能量,於是便種下了惡因,等待時機成熟, 業果報應就會現前。除非,我們已經跟佛陀一樣,覺行圓滿,身心靈已徹底淨化,沒有絲毫雜質,否則,生命中必然遇上莫名的障礙。

靈鷲山舉辦水陸法會,就是要提供一個最好的場所來共修佛法。大家歡歡喜喜的供養、服務,真心誠意的懺悔、禮拜、誦經,盡心盡力參與每一場佛事,這是一年一度轉化因緣的最佳時機。因為三世十方法界的四聖六凡都被邀請來到這個水陸大齋勝會,我們也嚴謹地依照古法, 奉請諸佛菩薩降臨普照,更有龍天護法的護持, 使六道群靈以及各路的無主孤魂,都能因為法會的功德力而解開冤結,沐浴於水陸的清涼法味當中;就連地獄界、餓鬼道的眾生,也都有機會可以受幽冥戒、聽經聞法、獲得加持,進而轉化惡緣,得到轉生善道的增上因緣。這一切美好的因緣,就在灑淨當中開啟,改變法會現場磁場, 成為一個清淨空間。

每年有那麼一次,把桃園巨蛋淨化,除了有形的清潔打掃、除霉除臭,還要藉著佛菩薩的加持力,區隔出淨化的壇城來進行水陸佛事。以佛菩薩的無量慈悲來灑淨,滌除一切有形和無形的污濁;以法雨甘露滌淨每一個角落,並由此灑淨儀式向四方土地龍神打招呼、作慰問,表示此處即將進行超度水陸空一切有情的大法會。

水陸法會灑淨精神是自度度人的開始,因為經過佛法淨化的心靈,必然是世間的善種子, 一方面提升個人生命境界。另外,灑淨精神絕對可以落實於日常生活的每個小地方,如《維摩詰經》說的「心淨則國土淨」,這個淨化的心念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神水相應,必然能淨化我們的法會現場、臺灣的社會環境,更能清淨全體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從每年的灑淨儀式開始,就代表整個法會的正式啟動,到最後一天的送聖,希望每一位菩薩大德都能夠攝心精進,有始有終地參與每一天的每一堂佛事,好好圓滿水陸大共修。

淨灘和心清淨

海面如鏡,反射著金橙橙的陽光,我們屏息以待,當潛水員的頭冒出水面,手上揚起一個洋蔥袋,那個大男生急著戴著氧氣罩就大喊,好像剛獲得腳的人魚,熱切地要踏上土地。岸上, 我們為他熱情鼓掌。

那些海底的垃圾,經過海水和海底泥土的混合,已經看不出原來的面貌。從陸地流向海洋的寶特瓶、罐頭和網狀的纖維,無法讓海裡的族群猜想人類所過的文明,稱不上是人類送給海洋的禮物,比較像是罪惡。

每年,就在秋天的這個月份回到潮境的海底,經過了一年,海底照常又充滿垃圾,潛水員照常圍繞珊瑚礁,解開珊瑚礁上纏繞的魚網、撿起可能套住小魚的絲帶、撿滿一個袋子文明的產物。

潛水教練接觸到空氣的第一個動作不是大口呼吸,而是感嘆:「這一年,岸上的人類還是我行我素,垃圾照常排放進海洋。」

尋找海底垃圾的旅行,若從基隆海岸出發, 向西海岸沿 61 線快速道路,海岸就在右側展開, 海的荒涼與豐富,全呈現油汙般的死寂顏色。密集的人口密度,也代表著沖刷進海底的,全世界密度最高的海底垃圾。

往南,跨越過幾條臺灣主要的河川,生命在這麼不漂亮的海濱匯積、生長,海洋如罹患麻瘋的母親,把海浪當作呻吟,多年累積的垃圾如海洋無法排出的內傷,如《神隱少女》那部動畫裡舉步維艱的河神。

再往南,到了雲林、嘉義的海岸,那裡有個叫麥寮的地方,遠望即見煙囪,原本愉悅的心情總急轉直下,康拉德的幽靈在遠方的藍霧裡走著,吹殖民地的口哨。「我們不是把海當成垃圾場,而是殖民地。」潛水員結束旅行時說:「快點,海快死了。」

《維摩詰經》有言:「心淨則國土淨。」但進到海底的世界,彷彿人性,燃燒過後的所有事物,最後都流向海洋,加重海洋母親病情, 心從此就淨不了了。

回想在三芝淺水灣,一個多風的下午,前頭,遠遠地有人將喝過的瓶子往海面扔去,你趕過去,那個瓶子擱在岩石間,隨著潮汐起起伏伏,像一場惡夢,卻怎樣也揮散不去的,你心中想起的就是經典中五百長老向佛陀請問,佛陀說的這句話。

心淨則國土淨,臺灣海岸和海底顯現的則是另一番故事。

心淨的緣起

「目淨脩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禪定。」〈佛國品第一〉

讀著佛經這一段,有沒有覺受到,心眼和眼睛都獻出蓮花的馨香。印度的蓮花,有青黃赤白紫彩色繽紛,最上品的是青蓮花。都說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代表著智慧,俗語說:「眼不見為淨」,但要是眼睛清淨的話,那確實是一種現世的福報,就像一朵青色的蓮花。

「目淨脩廣」,形容眼睛的相好,是 32 種大人相中的一種好相,這種眼睛並不像龍的眼, 而是像大象的眼睛。脩廣的脩是長的意思,廣是寬的意思,這一句是形容眼睛,看起來就像青色蓮花瓣一般的美。這種相好,唯有佛以及印度傳說中的轉輪聖王才會具備。這樣的眼睛, 也表達出內心的寧靜。

「心淨已度諸禪定」,諸禪定是指四禪八定,乃至九次第定及如來禪定。只要心能夠清淨,就等於是完成了世出世間大小三乘的一切禪修功能。

心的清淨,外界環境的污染和困擾都不受,可以進入禪定。定力已深,其實不一定在打坐時,才能表現定力。當我們處在憤怒的情境中,心跳加快、臉紅脖子粗是常態,但發怒就是「火燒功德林」,須持修到能夠不心跳、不發怒, 心不再受到情緒和外相的干擾,如如不動,就是心的清靜。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佛國品第一〉

有位禪師這樣寫到,邪見又稱為常見或斷見。執常執斷,稱為「二邊」,「常見」者認為世間的一切是永恆的,本來就具有且永遠存在的。一切的現象皆由它創造而離不開它,一切的現象亦是被它所破壞而毀滅。但是它本身卻永不受破壞、毀滅,「它」是什麼東西呢?可以叫它是神,是上帝的權威,也可叫它是理,或真理。

直心是菩薩淨土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

「當淨其心」,是淨自心。鳥巢禪師說的:「自淨其意,即為佛教。」所有法門,都在修這個心淨。聖嚴法師曾經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只要求別人的心清淨,不說惡語、不做壞事, 好讓我們活在淨土中,這是顛倒了,這不是心淨國土淨,而是要國土先淨,而後心才清淨。《維摩經》是要我們先清淨自己的心之後,佛國的淨土自然出現眼前,否則環境雖好,若內心煩惱, 縱然身處天堂,依舊苦如地獄。

所有的佛教大德都相信,西方確實有個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佛國淨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便體驗到隨時隨處的世界,就是淨土, 這也就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道理。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由凡夫所見是五濁惡世;由佛所見,就是一個佛土。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成佛,這個世界為祂的化土、淨土和佛土,我們就住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之中。只可憐眾生心中有煩惱, 所以看不到。如果我們的心得清淨,就體會得到「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境界了。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 無處不是寧靜, 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仍無法安定。「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即此之謂也。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2期

Views: 11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