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珍瑜
到靈鷲山頂禮佛菩薩、謁見師父,許多信眾和造訪的朋友都會被道場慈悲、雍容的佛菩薩像所吸引,熟知早年道場籌建的法師與師兄們都知道,這些佛像並不只是佛像,而是一尊尊極具深意、珍貴的藝術瑰寶──衪們都出自臺灣當代知名藝術家蕭長正老師之手。
難得蕭老師從金山工作室回到市區,特地請他來到臺北講堂分享當年創作的理念。
精神與藝術品交融
「我是經由攝影師好友李信男的介紹認識了師父,當時道場還在籌建當中。」蕭老師回憶。
「師父和法師們從福建惠安訂製了一批佛像要安奉在道場中,不過師父感覺太過匠氣生硬,所以要我先到惠安石雕場為這批佛像修改, 之後再運回山上道場修飾開臉。」從惠安回來時,我的工作室已經從外雙溪遷移到金山現址, 每天從金山到福隆道場有段相當的距離,為此, 師父邀請我到道場暫住。每天工作之餘,與師父、眾位法師一起吃齋聊天,從觀察他們的言行了解佛法的意義與意境,融合我自己對佛像佛法的觀想,來為菩薩羅漢們開臉。」
「記得我潤飾過的佛像有四大天王、八大菩薩,還有多尊羅漢。那時師父還想做一系列五百羅漢像,就繼續找我設計。我先做好模型,運到惠安當地的工廠當範本,也和師父一起去看了好幾次,陸續做了 10 多件出來。對我來說,這些也是很重要的作品。」
修習法國學院派藝術的蕭長正老師,被請來創作東方佛教雕塑,會不會有扞格之處?
「不會啊!對我來說,東方的佛像雕塑和我所學的西方藝術不會有衝突。西方像是希臘、羅馬神話裡,眾多神祇不斷地被雕塑成像,還成為傳世的藝術品,只是和東方的風格不同,西方神像雕塑著重在表現出骨與肉的線條,力量是外顯的;東方則強調神祇的神韻與內涵,力量是內隱的。兩者雖然氣勢不同,但是有些精神是共通的,那就是對信仰的虔誠。」蕭老師說。
「雖然我本人不特別研究宗教,但是我的經驗告訴我,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很虔誠的時候,會有一種特別的感悟,對信仰、藝術亦然。」
蕭老師以當年他製作挖耳羅漢塑像為例,「事先,我會去蒐集資料,然後細讀、觀想:是什麼樣的意境?要表達出什麼?接著才著手規劃、塑型、簡化、對比,設計不同的表現方式, 不重要的就從簡或隱去、重要的就凝聚凸顯。就像剛剛所說的,東西方的藝術差別在於力量的轉換方式不同,東方強調力量的內隱,所以當我在為佛像開臉時,努力掌握這個精隨,讓信眾們看了會感到心情平和安靜,精神與這件藝術品交融,是我當時一心想做到的。」
從信仰中培養藝術鑑賞力
對於臺灣的佛具行有許多來自工匠製作的佛像與佛教美術品,蕭老師認為:「工匠的作品不是不好,只是他們因為是職業的關係,用工時賺錢的心態工作,作品只能是千篇一律;而我是用一種奉獻、虔敬的心情來做,呈現出來的作品感覺自然有所不同。」
蕭老師指出:「很多信眾因為信仰或藝術的關係,把佛像請回家收藏,我覺得也很好,但是現在很多佛像都是大量生產,表情神態都一樣, 這樣就難免可惜。大量生產的產品和藝術品的不同,在於藝術品具有多元性與獨特性。」
他進一步解釋:「以雕塑品而言,因為是立體的,創作者需要 360 度關照,比創作平面的圖畫要更精緻準確,一切安排都要有『合理的解釋』,信眾在參拜的同時,可以順同一方向繞一圈,好好欣賞創作者的巧思。而平面的圖像雖然是二度空間,但是也講究景深,也就是作品的立體感,有了立體感,作品才會有厚度,感覺也會更加豐富。」
「所謂『合理的解釋』,包括你眼睛看得到的和眼睛看不到的,換句話說就是『虛與實』、『有與無』,因為有『實』的包覆,才會讓你感到『虛』的存在,因為『有』線條的表現,才會讓『無』的部分被凸顯出來,其中的道理和佛法
『有、無』的概念一致,而我所做的,只是把這個虛實的理解與感知表現出來。」蕭老師從藝術創作中,衍生出一套不一樣的人生哲學。
學習活出「藝術人生」
從藝術科班出身、投身朱銘工作室成為主要助手、再前往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藝術系念書, 當中除了不斷的努力,也要有相當的天賦。對於這點,蕭老師很客氣:「學習藝術當然要有能力, 而這所謂的『能力』,我想不外乎敏銳的感覺、豐富的感情和對事件的感動,三者的感覺要很強烈。」
「不只是創作,我認為每個人的生活,也是一種感情的律動,例如我們說某某人敢愛敢恨, 這句話的前提是這個人要存在、他的感情也要存在,並且被表現出來。現代人因為被外界的影響太大,失去了對純粹感情的表達與感動,所以當一個人很誠懇的面對生活的過程,與人相處不欺騙、不渾渾噩噩過生活,這樣也是一種藝術的人生,『擷取重要的,去凸顯凝聚,不重要的就從簡隱去』,人的生活也要像這樣子過。」
現在蕭老師的創作已經不拘雕塑,早在 20 年前他便跨足到造園造景設計,這其中的跨距從三度空間延伸到時間,範圍也從幾尺見方擴大到幾百公頃。
蕭老師說,在他與朱銘老師為金寶山做園區雕塑時,就已經接觸到一部分造景工作,「當時主要是為了配合許多立體石雕,必須要改動一些園藝元素。」
後來因為與金寶山曹先生合作愉快,雙方再度、三度在桂林、上海合作開闢「愚自雕刻公園」、「佘山月湖雕塑公園」。90 年左右也受到新北市金山鄉長懇託,製作萬里、陽明山、石門三處的界碑,在蕭老師的奇想下,呆板的界碑成為三個裝置藝術,甚至成為當地的地景與知名的網紅打卡景點。
從事藝術創作已經 40 年,蕭老師認為懂得,甚至精於描寫、刻畫技巧的人談不上是個藝術家,「能夠被稱為一個藝術家我認為相當不容易,因為這個人要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待人處世,讓自己的生活、感情狀態保持在很純粹的狀態,才能活出藝術家的活力、自然、從容。」蕭老師勉勵大家:「不是藝術家的大家,也可以這樣期許自己,就算不懂創作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鑑賞力!」
「只是現在這個世界是個會摧毀一個人鑑賞力的時代,因為世界太亂,所以人心跟著雜亂,為了活著,人們已經不知道何謂真善美,也失去了對人事物感動的心,連從事創作工作的人也一樣,從領導世界潮流,變得順從甚至盲從, 這是很可惜的。」
來源:有緣人月刊290期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