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泰國電影一向讓我驚艷,《幽魂娜娜》、《模犯生》、《告別茉莉》都具風格與特色。
由於泰國是佛教國家,隨劇情需要置入佛教思想與色彩,也引人況味。本文要談的是同志電影《告別茉莉》,其後半段駭人的「不淨觀」。
本片是以男男同志情、編織茉莉花飾、花籃隨水漂流、兩人愛情幻滅、僧人以觀死屍做為修行方式……,種種豐富的意象交錯著隱喻、象徵、暗示,表現了導演的愛情觀、生死觀,在2017 年上映後於影展上頻頻獲獎。
大意是說:清與琵是一對同志戀人,兩人分手後又再相逢。琵擅長編結 Baisri 手工花籃, 這是一種用茉莉花苞、芭蕉葉的圍繞與串接,用來祭天、謝神、祈求平安的飾物。然而琵是肺癌患者,已放棄化療,僅以傳統醫療、編花籃祈求奇蹟出現。清為了琵出家去,將功德迴向給受苦的戀人,然而琵依舊不敵病魔去世。
已剃髮、穿上僧衣的清,隨著師兄走入樹林深處,兩人以肉眼觀察一具半腐朽的死屍:裸身發黑的軀體,有蚊蠅飛舞、蛆蟲攀爬,想必臭氣薰鼻、令人呼吸困難,但修行人內心必須起正念正觀,不得畏懼。注視好一會兒,清再也受不了,跑到遠處躬身嘔吐起來。
本片的英文片名有 MALILA 一字,是泰國古語中的「茉莉花」。美麗的茉莉花與臭穢的死屍形成對比,恐怕正是導演的意圖:所有的生與死、苦與樂、眾生與佛,不都是無二無別? 那麼什麼是美麗?什麼又是臭穢?
「不淨觀」源於古印度,佛教把它發展成四念處,「處」有「住」的意思。是說安住於四種觀行中,即能得解脫。分別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第一個是針對身體(即生理),後三者是針對精神(即心理)。其中以觀身不淨(修「不淨觀」)為入手處。
「不淨觀」流行於南亞、上座部佛教,逐漸影響了臺灣,成為許多道場禪修的法門。它的目的在於讓你起生滅無常想:原來的帥哥美女到哪兒去了?壯碩如牛的人,怎麼一個病痛就擊垮了?我們吃的美食佳餚一瞬間不就成了屎尿?
再親愛、再痛恨的人轉眼成了糞土,那又有何可愛可恨?
修「不淨觀」是有具體步驟的,道場上當然無法親身觀看死屍,必須以「觀想」代替。一旦功夫深,確實能降低個人的貪愛與執著,並體認苦之本質:原來人生之苦都由貪瞋癡而來。對症下藥的法門便是:修持戒定慧。
然而「不淨觀」也有它的弊病,修持過度者可能厭離心重,連「自己」也厭棄起來,更別說周遭世界。
在漢譯《雜阿含經》卷 29、第 809 經中就有這麼一段關於比丘(出家男子)的記載:
「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
「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自殺、令餘比丘殺(請別人殺自己、殺別人)、連殺 60 人……,多麼驚悚!尤其是在「不殺生」的戒律下,自殺也是重罪,那麼他們為何如此?都走火入魔了嗎?不妨藉用老子的話: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把「身」(即色身、肉體)視為大患的根源,似乎是釋、道二家共同的生命觀。
結果弟子向世尊(即釋迦牟尼佛)報告此事,世尊立刻宣布放下「不淨觀」,改修「安那般那念」(數息觀)。
「數息觀」即數呼吸,以放鬆、自然的方式吸氣、吐氣(內心數「1」),再吸氣、吐氣(內心數「2」),如此數到「10」。接著重頭來, 又從 1 數到 10,反覆又反覆。據有經驗者告訴我,此方法能讓人摒息妄念、心境澄明,終極目的是達到「無智亦無得」的境地。
可知「不淨觀」手段強烈,能迅速地離貪;「數息觀」則溫和,屬於細水長流型。臺灣的教團有的重視前者,有的重視後者,都分別當成教學法門。
電影結束,我們陷入沉思。
泰國是佛教國家,對同志也比其他亞洲國家寬容。然而「情愛」本就如鏡花水月,幻化一場。失去戀人的清是否洞悉「苦」從何處來?他是否持續著修行之路?還繼續修「不淨觀」嗎? 導演沒說,我們也不必追問。
然而,導演把「不淨觀」真實上演,倒是讓我們大開眼界。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等書。)
來源:有緣人月刊289期
View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