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宗教裡同時在說的事

撰文.呂松庭

心道法師有許多基督教的好友,對這些大師來說,宗教裡有一些共通的,例如和平。

「你有沒有想過,那麼多人不是傻瓜,為什麼要信基督教?」初認識的她戴黑框眼鏡,嘴唇抿成嚴肅的直線,如此向我發問。她加強語氣,「我不是傻瓜吧?」

我決定誠實以對:「我有些朋友後來也信基督教,我也一直想問這個問題?」

她堅定地回望我的眼神,不讓我逃避,等待我回答。

我試探的說:「是團體組織的力量,還是個人的密契經驗?」自從讀過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經驗種種》後,每當談到宗教體驗,「密契」(mysticism)總自然而然掛上我的嘴邊。

「不是。」她答。我猜得到。

「感覺耶穌就在我身邊,就在這裡,在我們談話的當下。不是一次,而是一千次,無數次,不由得你不信。」說完,她的嘴唇自動回復一直線,下意識地想向我表達她的權威感。

我還是誠實以對,跟她說,我羨慕她。從鑽研佛教教義、老莊、西藏密宗到基督教,我在尋找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被電的感覺」。威廉詹姆斯將「眩迷感」列為「密契經驗」的必要條件,然而,這樣的「電感」超越肌膚、神經、情感的範疇,跡近神蹟。

在宗教裡,神蹟重要嗎?多數正統宗教會說,虔誠信仰超越神蹟的顯現,「心誠則靈」封緘住多半等待神蹟的善男信女。細讀羅馬天主教宗本篤十六世封庇護十二世、若望保祿二世為「尊者」案,從此再冊封為「真福」,最後「封聖」,憑靠的是「神蹟」。

根據封聖的程序,「尊者」必得有一個已獲證實的,信徒向他祈求而獲應驗的神蹟,晉為「真福」,然後這位「候選人」還要有另一項奇蹟,才能完成「封聖」儀禮。遊客前往名目繁多的歐洲天主教教堂參訪,在各聖徒像前若突發靈感,想視同菩薩頂禮膜拜,其實道理也通─聖徒皆為死後顯靈應驗者。

初認識的她經營著一個標榜乾淨新聞的電子報網站,無中生有,仿若人間所行的神蹟。初始,她投進退休金,常到月底即欠週轉金,發不出薪水,一籌莫展時,一筆資金意外來臨。有次,真的已缺錢到了谷底,卻幸運的將房子以天價賣出,她稱這段經歷為「奇異恩典」。「你說,我怎能不繼續堅持做下去呢?」

「你不知道神有多麼喜歡你,」她跟我說,「應該說,神喜歡每個人,所以祂也喜歡你。」

我想起我寫過導讀,那本詮釋基督教義的小說《小屋》,變身為胖胖廚娘的耶和華邊咂嘴試湯,邊向造訪的麥肯說的就是這句:「你不知道我有多麼喜歡你。」她則說,最喜歡《聖經》的這句:「我不會把那個人叫醒,他必得自己醒過來。」向著我的方向,嘴唇再抿成一直線,意思非常清楚。

那晚,我和她的這段談話,演變成精神分析般的宣洩和滌情,其實,源自聖經的這句話。我和她的靈魂同時被摸觸,然而,恢復慣性的理智和冷靜後,我有沒有「醒」過來?

我說,又再說了一次,我羨慕她,她信奉死後耶穌會顯現來接她,已不再畏懼死亡。我說,面對必死結局,是古往今來許多作家寫作的原動力,文字猶如抵擋死神的盾牌,脆弱但給作家有力的感覺。

如是,一個虔誠的異教徒和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彼此越界的,寒流歇息的耶誕節夜晚,留下了這段談話。

臨別,她帶我祈禱,就說知道神有多麼喜歡我,是「這個耶誕節的禮物」。

我覺得自己有點像包裝紙外的絲帶。

Views: 35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