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撰文.呂松庭 繪圖.陳佳蕙

泉州是片怎樣的土地?偶而這麼想。

感覺這塊我沒有去過的地方,和我有種若即若離的關係,我十幾代前的祖先必然曾在那一帶活動生活過,我從小就熟悉的宗教和生命禮俗,其實發源自泉州。

觀看那部在泉州當地拍攝的電影《蕃薯澆土》,就可以看到讓台灣人似曾相識的禮俗,禮俗是人類集體對「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的想像,從搖籃到墳墓,一程一程的都做了設計,讓剛來到世界,徬徨無依的生命有了禮俗的依靠。

譬如,孩子出生要做度晬,抓周,元月初九要拜天公,泉州人同樣也有進香的禮儀,那是人追隨神明的基本象徵,但後來我們只看到熱鬧喧嘩的那一面。從泉州渡海到台灣,泉州人把家鄉那一套宗族觀念都帶來了,親人去世後的厚葬,都有一脈相承的意味。台灣在葬禮中要送手巾,以前我都不明白是什麼緣故,其實也源自泉州習俗,這是取「送巾現斷根」的意思,希望送巾的這戶人家,從此斬斷惡根,得享福報。

在電影裡,泉州人也和某些台灣人一樣,到廟裡擲筊,希望上通神意,指示下一步的人生方向。電影裡,失去閨蜜的林秀妹喜歡抽籤問神,連要不要參加腰鼓隊也得問神,卻得到「眼前比身後事還重要」的神啟,我想這個神說的是,與其是尋求死後的歸向,這一生用我們僅存的時間,還能夠完成些什麼,修到什麼樣的成績,才是此身此生應該去關照的。

此身猶在,像林秀妹這樣,即使覺得自己從「被需要」到「無關緊要」,也能讓剩下的生命餘暉發光一回。譬如,綁上腰鼓,完成生前好友的遺願,當好友託夢來尋時有了交代。

十三世紀的日本僧人清拙正澄寫文章讚奈良的風俗「尊佛敬神,守法自律,物我一體,彼此忘懷。」其實,你也可以想成是在形容傳統的泉州和台灣人,一個敬神和相信果報的社會的人們,總可以體現出神人一體的相應。如果失去對神意的敬仰,那個社會往往淪為最現實主義的失序。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名言「人類應懂得向上開放。」其實,就是在說敬神的美德。

在電影裡,林秀妹和青娥用紅布袋撿起被丟棄的神像,送進廟裡供奉,林秀妹旁白:「人艱苦一世,不為有片屋簷可以遮風避雨嗎?神也是一樣。」

真正的神明菩薩也許不會在意這片屋簷,但當人以自己的慈悲和惻隱之心,通向渺渺的神意,如同《大智度論》所說的,我們也種下了敬田和悲田,那在泉州和台灣土壤裡如此容易生長繁殖的地瓜,就種在福田裡。

Views: 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