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現在的主張教育改革者會說,考試不要考記憶題啦。從過去的聯考和升學過關斬將過來的台灣人,最會的就是記憶力,解決問題和創造力,卻是台灣人的弱項。
但是,記憶力好,卻也不是一無是處,或被認為只能夠「背多分」,心理學家Carsten De Dreu等人在五月號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裡發表報告說,工作記憶力(working memory capacity)對創造力的表現,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工作記憶」就是人在同時間內擁有訊息量的能力,說白話一點,就是「你一次能夠記得多少」,兩年前就有教育學者主張,「工作記憶」比起傳統的「智商」(IQ)更能夠預測出孩子在學校的學業表現。
心理學家做的實驗,是請大堤琴手來做一段三分鐘的即興演奏,再由專業樂師就他們的創意力做評分,初期,工作記憶力的不同還看不出演奏表現的差異,但時間越長,次數越多,有較多工作記憶力的提琴手,就能表現出越有創意的即興演奏。即興演奏絕不是台下的外行人所以為的,還是要靠從前的練習和記憶功來分高低的。
如果你說,你和你的孩子又不走即興演奏的路數,但在另一個研究裡,研究腦力激盪的人,首先測量他們的工作記憶力,再依「原創性」和「稀有性」評估他們想出來的點子。研究同時也探討了「流通性」和「持續性」,譬如說如果你的腦袋一下子想到環保,一下子又飛到教育,你就是個「流通性的人」,但如果你就專注在一個領域上,想出許多解決問題的點子,就屬於「持續性」。
研究結果發現,工作記憶力好的人,會想出更多具有原創性的點子,也更具有「持續性」,可以就一個領域想出更多不同的點子。還有個統計分析的研究發現,思考具有持續性特質的人,通常也會較有原創性。
想要把這些研究放進教育裡,我們或許可以得到幾個粗淺的結論:
第一,不是說腦袋跳來跳去,就一定叫做有創意,所以,教孩子學習許多不同的學科,把很多不同性質的問題塞進他的腦袋,還不如要他好好的、淡定的把一個領域的東西和內容想清楚。
第二,不要一味排斥記憶力的題目或課程,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還是應該起源於記憶力。
但是,敬請認明:工作記憶力不等於「死背」,「死背」指的是無法把記憶的內容拿來做應用,我們的考試如果能考出「工作記憶力」,而不僅是讓學生養成死背的習慣,或許就不該再把兩者當成一回事。舉例來說,放在國文教學裡,有人問到,背古文詩詞,有助於作文的創意力表現嗎?我的答案是:有,背誦古文的重要性不在古人有多偉大,而在背誦中練習精進的工作記憶力。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