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盈霖 插畫.Kanman 肯僈
禪和教育,是心道法師一生的精華,要理解法師的思想,就不能脫離「生命共同體」。
談及思想本質,心道法師闡述「愛地球是體, 從佛法的概念埋下種子」,「在社會紊亂中, 抓住一個定理」等宏觀。而所有的佛法的實踐, 都不脫近年來靈鷲山推行的「六項生活原則」, 以「一心」到「六度」,闡釋「生活即福田,工作即修行」生活禪理念。
對新進法師而言,奉行六項生活原則與六和敬,是實踐戒、定、慧,達成「常住」共識, 兩者殊途同歸,守住這些原則,可得出弘法利生效益。
新進法師:照著原則做就是行菩薩道
談起新進法師對六大生活原則與六和敬的理解,今年觀音成道日已在靈鷲山出家屆滿兩年的寶屹法師認為,佛法離不開戒、定、慧,而心道師父的六大生活原則很巧妙地將佛法帶入生活,「六大生活原則已幫大眾梳理好,只要照著奉行,就是行菩薩道。」
來自馬來西亞的寶屹法師,母親是馬來西亞分會會長,從小接觸靈鷲山,身處學佛環境, 大學畢業後毅然離開家鄉到臺灣出家,誓願跟隨心道師父,踏上修行普渡眾生之路。
寶屹法師認為,「戒」是「三好」,身好、口好、意好;「定」是「一心」,也就是涅槃妙心與「五德」中正念的定心;「慧」是智慧, 從眾生中得到智慧。六大生活原則中的「二愛」則是將慈悲心放大至對地球、對和平的大愛之心。而六和敬與身口意,意義上是相同的。
有了「戒」才有清淨的生活,與在家人有一定區別,如殺、盜、淫、妄、酒是最基本的五戒,佛陀時代便將出家人的戒律規範好,照著做,已經是實踐「身、口、意」三好。用戒去除掉貪、瞋、癡,「這是我出家後的第一課」 寶屹法師說,以自己的經驗來說,戒這個字,看 似是對自己的規範──有些人不了解,以為戒的意思,是將自己約束起來,好像什麼都不能做, 但真正進入其中,才知道「『戒』要表達的,是自己如何去轉念,如何護眾生。」
寶屹法師說,心道師父無時無刻都在落實六項生活原則,從平時法教到成立宗教博物館、創辦生命和平大學等志業上,都看得到其融合六大生活的主張。博物館的成立,一定是眾志成城,所有參與者若還有我執是無法完成的。生命和平大學的創建,也需集結眾人的力量,每個生存於地球的生命,都是生命共同體,愛地球, 愛和平就是華嚴世界,與眾人息息相關。
做好身、口、意,回到涅槃妙心
對寶屹法師而言,「實踐身、口、意」是幫助自己融入、適應出家生活的起點,包括用怎樣的態度語氣說話,如何替僧團服務、付出,將 自己的行為做好──這也符合了六和敬中的「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他認為,在一個大團隊中,若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性格與態度處事,難免出現衝突。僧團生活以大眾為主,非自己利益,在還無法放下內心執著之前,先做好身、口、意,從外顯的行為逐步調整自己內心,「最後能將心態調整到內外如一。」
遇到事情時,寶屹法師告訴自己「回到涅槃妙心」,這是修菩薩道的主旨,「唯有回到空性,才有辦法放下。」每當遇事起煩惱心,他會告訴自己「這些事情是無常的,沒必要執著。」
此外,禪修的過程,也幫助他領略「心如同一面鏡子,會返照,從鏡中抓到的影像都是假象。我執就如同鏡中的另外一面,執著我執, 就如同緊抓著這些假象。」當下他開始會思考自己也是假的,「自然就不隨心轉。」當這樣的內心轉換愈來愈快,心自然愈來愈平靜,內心起伏也逐漸減少。
寶屹法師說,要轉化自己內心,一開始並不容易,但這就是同心道法師所說的「三好」、「四給」、「五德」內涵的實踐方式,若還沒辦法理解「一心」所說的涅槃妙心,可從其他方面著手實踐,最後都能知道,所有一切都不脫業力,都是因果轉換。要種好因,就要從「二愛」到「六度」上著手實踐。
奉行,從「四給」開始
如何奉行這六項生活原則,寶屹法師思考了一會,表示自己「應該是從『四給』開始。」他說,剛出家從做中學,要求自己用「四給」的態度對待眾人,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無形中是在修為自己」,「做得愈多,我執會愈來愈少,在其他方面也會有增長。」
寶屹法師說,修行本來就是放掉我執,信眾、法師,每個人都宛如自己的一面鏡子,從別 人處了解自己的習氣──服務他人的同時,也看清了自己。他並指出,實踐的過程中,最大的 困難就是「我執」。出家前他常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對的;別人只要不順自己意思,內心就起煩惱。然而,出家後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沒有一個意見是一定對的,只是角度不同。」在意識到這件事後,再碰到類似情況時, 他會反思:「自己難道不是一樣有這樣的習氣嗎?」
漸漸的,他發現自己慢慢學著放下:「現在的我,更能接受人家的意見,試著了解別人的立場,聆聽他人說法,再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平衡點。」「秉持這樣的態度做下去,也會愈做愈有願力。」「剛開始可能比較辛苦,會逼自己朝著那樣的規範去做,但久而久之,慢慢變成一種願力,融入日常生活。」
寶屹法師說,「四給」是心向外,慈悲是心向內,往外給的同時,也是修持自己的智慧。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鏡子,用服務奉獻的心態去給予,轉化自己。在轉化自己心態的同時,便等於 實踐「三好」、「五德」與「六度」。
依據自己的現狀著手實踐
對寶屹法師來說,出家後最大的轉變,是「心量比出家前更大。」他說,心道法師常說:「一切眾生就是你,你就是眾生,沒有分別。」在服務大眾的過程,內心慢慢有了全新體會, 也逐步理解「為什麼要有六大生活主張與六和敬。」
他說,出家前的他,不習慣處於人群中, 處事難免有分別心,總會想「某人是好還是壞, 某人不知怎麼溝通。」出家後,更了解「一切都是無常」,執著愈來愈少,慈悲心愈來愈大。有了慈悲心,會放下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替眾人服務。
家人也都看到了他出家後的改變。不論是對別人的態度,對眾生、對世界的看法與自己的心態,表現於外的行為、談吐都跟過去大不同, 也逐漸相信佛法的確能對人有所改變,對佛法也更有信心。
儘管寶屹法師認為奉行六項生活原則可先從「身、口、意」做起,幫助打開心量;對他人平等,慈悲心的心門也會打開,然而,每個人 的根器不同,如何著手,端看個人。若內化的 修持自己還不能做到,不如先從服務他人開始, 從服務中改掉自己習氣。但不論從哪著手,都要根據現狀調整。
這六項生活原則不分先後,只要有正念, 從正念去服務,就會有善知識,行菩薩道。
出處: 有緣人月刊286期
View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