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陳琴富 照見觀音法門

撰文.鄭淑芬

在新聞圈素以深厚佛學素養聞名的中國時報執行副總主筆陳琴富著作等身,10 餘年前因緣際會下,與靈鷲山結下殊勝因緣。

在中時晚報任職時就曾耳聞心道法師在山洞中修行的陳琴富,說起與靈鷲山結緣的經過── 10 餘年前靈鷲山組了一個參訪團,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邀請他跟著參訪團, 造訪普陀山與九華山兩大佛教聖地。參訪後, 他分別撰寫出版了《海天佛國》、《蓮花佛國》兩本書。

從兩岸佛教聖地談及修行之道

此行讓陳琴富了解到中國四大名山與佛教的關係──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分別為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四川的峨嵋山及山西的五台山,他指出,普陀山是佛教世界最著名的觀音菩薩的道場,也是修行人嚮往的朝聖聖地, 他們參訪了不肯去觀音院、慧濟寺、法雨寺、普 濟寺,親眼目睹法相莊嚴的觀音像,深覺因緣殊勝、法喜充滿。

「當時隨行的有兩位師父、一位攝影記者及靈鷲山信眾,隨團採訪的行程為期一週,除了參觀景點外,每到一個佛教聖地,靈鷲山的師父都會隨時開示,早晚做功課,這是比較少見的。」

可惜有點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安排當地寺廟的住持跟他們互動、交流,否則可以更進一步了解佛教在當地復興的情況。

談起臺灣的佛教信仰,陳琴富說,民國 80 年左右,臺灣佛教風氣日益興盛,包括佛光山星雲法師、慈濟證嚴法師、法鼓山聖嚴法師及靈鷲山心道法師等四大山頭各據一方,各擁為數眾多的信徒。

陳琴富表示,宗教的理想都是勸人向善, 包括達賴喇嘛在內的宗教領袖,都強調「和解」、「包容」。臺灣的宗教世俗化後,信眾常常會忘了修行的根本,尋求解脫是自利,但自利後還要思考如何幫助別人才對。

已故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及佛光山星雲法師曾經進行天主教與佛教對談。心道法師修行後,除了弘揚教義,多年來也致力於跨宗教交流,包括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及基督教 等,自利而後利他,這是很好的。佛陀也是修行 有所成就後,才能渡眾生。

他認為對修行的人來說,閉關很重要,摒除外界複雜的干擾,專心一致提升修行境界,往往能收到脫胎換骨之效。禪宗的打禪七也是一種閉關。所謂的「打七」,就是要打掉第七意識。 像藏傳佛教噶舉派閉關一次要 3 年 3 個月 3 天。

分享由《心經》入生活禪的修行心得

陳琴富也分享了他由《心經》入生活禪的修行心得。他表示,修佛、修行的路是有次第 的,很困難,要從四念處開始。

所謂的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或四意止,是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 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世間事的現象法理,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癡煩惱,從苦解脫。不管是要成為佛、辟支佛、佛的阿羅漢弟子,都必須修四念處如實覺知五蘊的剎那生滅及無常、苦、無我,才有辦法證悟四道、四果、涅槃,斷除所有煩惱脫離輪迴。從四念處開始修行,隨時隨地觀照,深入經藏。

陳琴富說,《心經》是觀照的法門,一般人藉由持誦《心經》可以達到起善念,不會起惡念、不會做惡的目的,但佛學修為並不會快速提升,因為誦經容易解經難,《心經》最重要的是講空性,佛陀的二轉法門的精神,就是透過觀照來了解空性,因此對《心經》的了解, 不能只是透過背誦或念誦。

《心經》開宗明義就說:「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強調,《心經》第一句話就教我們「觀照」,觀照是一種修行的方式,當我們深入修行一陣子後,就會「照見」自己的習氣──照見自己因為六識起來的習氣、觀照到第七識主導的第六識、觀照到我執,《心經》讓我們照見到不好的習氣,進而降伏心性。

他進一步說明,唯識宗認為「異熟習氣由六識中有漏善惡,熏令生長。」異熟是果,習氣是因;異熟果的因,名曰異熟習氣。有漏通善惡, 善心所和惡心所相應的六識,都是有漏,我們流轉生死的生命果報,都是從此六識習氣所生。

照見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

《心經》是觀世音菩薩的禪定心得,而觀世音菩薩修行成就的法門是耳根圓通法。《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跟《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都有提到用「耳根圓通」修行。

陳琴富認為,實踐耳根圓通法門的關鍵在於「入流亡所」,「入流」是理入,在理體上須先要能認知自心本性,「亡所」是事入,於歷緣對境中必須層層的亡「所」,在此,「所」是指動結、靜結、根結、覺結、空結、滅結等六結,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解六結滅五蘊等同是離了三界有,所有要能在「所」上歷事歷心,脫黏解縛才是真功夫。

以觀音解六結的次第而言,陳琴富說,動靜二相是指內根外塵的塵結,在五蘊即是色陰區宇;聞所聞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根結,在五蘊即是受陰區宇;覺所覺是指第六識分別之覺結,在五蘊即是想陰區宇;空所空是指第七識執我之空結,在五蘊即是行陰區宇;滅所滅是指第八識執藏種子之滅結,在五蘊即是識陰區宇。這六結、五蘊就是行者當斷除的「所」。

陳琴富說,耳根圓通包括五陰、六結、八識,要斷六結,是一層一層的修行方法,比較 不容易,「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能空與所空都滅,還有個滅字,有滅就有生,故要再修, 直到生相和滅相都消盡,才解除第六個滅結。同時亦破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識陰,生滅二字, 總指諸結,因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 覺滅空生,空滅滅生,六結就是生滅法。

滅相最難解,要滅相全消,才能達到不生不滅,才能親見本來面目,六結盡解,五陰全破,妄盡真露,就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得證圓通了。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也說, 根要滅絕,空要滅、滅要滅。

修觀音法門,不論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或是做早晚課持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陳琴富認為,就算念 10 年、20 年,它還是它、你還是你。念經持誦雖然還是會有感應但卻不太受用,他強調,《心經》還是要用觀照的方法。

他說,唯識宗法門也很重視「觀照」,發現第七意識「我執」作祟,要打掉「我執」,這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明心見性」。每一個當下都要學會「觀照」,所謂的正念當下,吃飯的時候吃飯,走路的時候走路,專注所做的事。 不要吃飯的時候也工作,這是禪宗的自覺,隨時隨地覺知,在禪宗法門,這就是觀照,24 小時覺性不離就是佛。

出處: 有緣人月刊286期

Views: 7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