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渝閔
我一直很喜歡陶弘景的那首詩,陶弘景是南朝齊梁的學者,他辭去官位,長期避山隱居,梁武帝要他出來做官,便下了一詔問曰:「山中何所有?」陶弘景便這樣回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梁武帝是中國佛教史上留名的皇帝,他和禪宗祖師達摩的問答,以及以他之名而行的《梁皇寶懺》,都讓讀者不可忽視這首詩裡的禪意。陶弘景是修道人,所以當他說「嶺上多白雲」好像是在告訴皇帝,修行的境地不是皇家人能夠理解的,自來自去,飄移變化的雲,就象徵著修行人的所感和所觸。
人生歲月裡,好像只有在童年愛作夢的時候,才會特別喜歡看雲。躺在草地上,把雲幻想成各種的事物,有時是天使,有時又是魔鬼, 用佛法的觀念來看,所有的現象無非都是人心的造作和投射,但如果你記得自己看雲的階段, 你記得的是自己寄語白雲的赤子之心。
修道人眼中的雲,已經看透其中的變幻, 卻跟涅槃或是初果地一樣,是不可說的。涅槃的不可說,就是一旦你說了,你就離開了那個絕對寂滅的世界,什麼是佛法所強調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呢?當然,陶弘景早就告訴我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如果,你把人生當作一段修行,到了某個階段,你會有一個從觀雲到「只可自怡悅」的自滿自足。就連最親近的親子教養,有時候也是這樣啊!我們看著孩子跌跌撞撞的經歷著我們過去的錯誤和缺憾,卻不知道怎樣用言語來講述自己的經驗,孩子,只有自己去觀雲,自己去形成他們 的體驗。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看雲的感覺嗎?或者, 帶著孩子躺在草地上,不為什麼的觀看著雲朵吧, 讓孩子的想像力和同理心從觀雲出發吧。有一天, 他們可能在歷經滄桑後悟到,雲是虛空間最虛幻的產物,是水氣和洋流的緣起緣滅,在白雲蒼狗 間,一切是人心的投射,一切,只不過是心的造作。
有一則關於雲的佛典故事: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開示雲層有四種狀態,一是會打雷但是不降雨;一是只會下雨,卻不會震雷; 一是大雨滂沱,同時雷電交加;一是風和日麗的狀態。
佛陀說,世間的修行也分成四種,第一種是讀遍經典,明瞭經義卻無法廣說弘法,這是只響雷不降雨的雲。第二種,無法廣讀經典,卻願意 跟著善知識學習,可以依法信受,也樂於為眾生說法,這種比丘就像是只降雨而不打雷的雲。第三種,威儀不夠端正,出入行來、應對進退不能 如法得宜,也不愛聽經說道,就像是既不降雨也不打雷的雲。第四種,也許稱得上是修行人的榜樣,他的外相端正莊嚴,出入行來、應對進退皆 如法得宜,並精勤修學佛陀的教法,並且能憶持不忘;更樂於為眾生說法,積極勸導他人修行, 使之能信受奉行,此種比丘就像是既會降雨又會震雷的雲。
佛陀這番開示,讓我想起當年閉關出來,也樂於把自己的體悟弘化的心道法師,心道法師就是一個喜歡看雲,觀雲得悟的大師。某一年,他 的閉關日自述:「昨天下午 4 點入關,修完整個入關儀軌已經是晚上 7 點了,我還有 1 千多遍的〈大悲咒〉,所以一修完法,就趕緊跑到關房外, 面對大海勤誦〈大悲咒〉直到凌晨 1 點多,才完成了我的千百遍〈大悲咒〉的功課。」
「今天也是修百供的第 1 天,今天的雲也出現了一個像供盤一樣的形狀,底下則圍了一圈淡淡紅色蓮花形狀的雲,托化紅蓮,是個吉祥的日子。」
「記得上一次閉關,天上的雲每天都在做供養,表演性很強,弟子們也捕捉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照片,而我也在那時開始拿起相機為它們拍照。」
「每次的閉關我都會修百供,由於前幾次閉關的百供是累積資糧,而上一次閉關的百供則是呈現,整個的功德力都在上一次的閉關呈現,所以上一次閉關時天空的雲彩每天都在跳舞,不斷的做供養,讓人看了非常地開心。」
在心道法師赤子之心自述間,是一位如如不動的大師心懷。「我在樹下乘涼持咒時,看到一隻身上背著食物的螞蟻,慌慌張張的忙著找救兵, 遠遠的救兵一時也趕不過來,我只好充當牠的救兵,撿一片樹葉幫牠一個忙,結果一個不小心幫 了倒忙,螞蟻急得丟了牠的食物,遠方的救兵也 跑了不見踪影,我們 3 個也算是白忙一場。」
《華嚴經》中的〈十地品〉:「第十法雲地, 諸佛光灌頂,智增澍法雨,長善如大雲。」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 現種種身為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 皆悉周普,以雨善法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 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眾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是的,當我們親近心道法師這樣的大德善知識,長善如大雲,覆蓋著求道的我們。
讓我們跟著心道法師去看雲。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9期
View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