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原真尋
有時候,一個人的一生,可以用一本書來做代表,想起那個人,立刻就聯想到那本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好像海明威這個人和他的精神,就在大海上與一頭馬林魚搏鬥的老漁夫身上投射。是的,人可以被摧毀,但不能放棄。
想起心道法師,你會想起那本書?或許心道法師的著作,關於心道法師的書,都只是他某種關懷面和理念的投影,如同影片的每個定格,你要將定格串起,才可以洞悉一個流動的生平。
譬如,《聞盡》是關於心道法師的觀音法門。《停心》是法師的宇宙世界。《養禪三昧》則貼著讀者的日常。還有呢?
想起今年水陸法會在現場有最新版版本的《愛地球愛和平》,總括著心道法師的有為和無為,由內聖向外王推演的總願力,我們可以在這本書裡讀到靈鷲山海內外所有志業的關懷,更加理解,心道法師所說的,生命和平大學習。
愛地球和愛和平是互為因果的,但戰爭和和平不是,就如富蘭克林所說:「這世界不存在好的戰爭,也不存在壞的和平。」在戰爭仍是進行式的現代,讀這本書學習為了生命的和平,我們應該如何的有為。在戰火長大的心道法師,心胸藏著和平的盼望,不僅是想,多年前他帶著靈鷲山,一起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心道法師認為「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每個宗教都是生命智慧的花朵,彼此相互綻放真理的芬芳,也就是以禪來呈現華嚴世界。宗教共同的本質是「慈悲與道德」,肩負引導人類靈性覺醒與世界和平的責任,應積極透過尊重、包容,展開對話,求同存異、共存共榮,地球文明永續發展,才有希望。
2001 年11 月9 日,以「尊重每一個信仰,包容每一個族群,博愛每一個生命」為宗旨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在36 國宗教領袖及社會賢達見證下正式開館,當日並共同簽署宣言,訂為「世界宗教和諧日。
烏俄戰火威脅全球安定,而戰爭的不安、恐懼更為人類帶來衝突與痛苦。主張「地球一家、相依共存」的心道法師,表示靈性與生態本是同體,我們與萬有都是互相連結的,生態的和諧才是我們共同的利益,唯有生態間的彼此共生和諧,共同「愛地球、愛和平」才是和平永續的處方。
心道法師說,靈性以萬物為本,所有的一切都是夥伴關係,沒有人可以獨一存在,因此我們彼此不是對立關係、不是剝奪關係,而是彼此給予的關係,「給」是世界和平一個最大的概念。
Views: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