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呂松庭
作為當初沒去過緬甸的讀者,我對緬甸的起初印象來自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一本虛構小說《緬甸歲月》。
虛構,但是建立在喬治歐威爾的緬甸經驗上。外界讀者對歐威爾的緬甸經驗感到好奇的原因,是因為他描寫集權主義的兩本小說《一九八四》和《動物農莊》,都勾繪著緬甸的影子。
1922 年,19 歲的英國青年喬治歐威爾來到彼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緬甸,擔任警察。他感受了一個被殖民國家人民對殖民者的憎恨,也反省著英國當時對緬甸人民的壓迫和剝削,這廂真實的體驗,後來就變成喬治歐威爾的寫作養料。
照理說,這樣背景的人應該會僧恨緬甸,其實不然,根據喬治歐威爾的回憶:「比寂寞或炎熱更重要的一項基本事實是,這裡的景色相當奇異。起初,這個異國的景色令我我厭煩,而後令我憎恨,但最後他會逐漸喜愛上它,他的意識以及他的信念或多或少受到這種景色不可思議的影響。」
歐威爾的緬甸歲月是他 20 歲出頭的人生啟蒙時光,這對他的寫作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從近百年來緬甸從被殖民被壓迫走向一度的民主開放,然後又將這開放的門關起,隔絕外頭民主世界的新問傳播,加上緬甸的佛教傳統與迷人的寺廟和善良虔誠的人民,我們對緬甸的感情必然如同喬治歐威爾,混雜著奇異的情緒。
無論抱持何種感情,慈悲和救援卻是不分國家和政府性質的,現在的地球早就是一個聲息相通、同舟共濟的地球村。所以,當緬甸發生百年的大地震,靈鷲山的法師和志工就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全面的救援行動。靈鷲山動員的背後是一種普世的精神:緬甸,我不要你哭泣。
3月28日強震,牽動全球僑民與佛教信眾的關切之情。為撫慰在台緬甸僑民與僑生的焦慮與不安,僑務委員會與教育部4月11日、12日分別在台北市立大學及中興大學舉辦「有僑無礙.送愛緬甸」祈福活動,邀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代表,為災區送上誠摯的祝福與關懷。
靈鷲山佛教教團由大良法師率領數位法師出席,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大悲咒〉,為逝者祝禱,願其安息;也為傷者祈願,盼早日康復。
活動開始以默哀一分鐘,凝聚眾人哀悼之情,各界代表也點亮燭燈,為緬甸照見希望;並書寫祈福卡,將祝福掛上祈願牆,象徵願力共修,願緬甸早日走出震災陰霾,重建家園,重拾希望。
新聞稿提到,心道法師得知災訊後,指示啟動救災、祈福行動,包括:為災民點燈祈福、設立超薦牌位;同時號召台灣、泰國、緬甸三地信眾共同籌集救援資源,第一時間運往內比都、曼德勒等重災區,並積極規劃中長期的災後安置與重建方案。
心道法師 說:「2025年是關鍵的一場大悲閉關,我們要用願力轉動業力,讓世界和平、地球平安為世界的災劫、緬甸的災劫,為世界免除征戰與災劫苦難發起的願力而持誦。」
心道法師開示,我們不是為了自己在持誦大悲咒,大家要有這樣共同的願力去做!
「一切的苦難都將過去,美好的未來即將到來。」靈鷲山法師寫下這句祈福語,深深鼓舞與會者的心靈。不少緬甸僑生前來致意,感念靈鷲山的及時關懷,並感受到跨越國界的佛心慈悲。
一位與會者也在祈福卡上寫道:「願愛與希望穿越風雨,送抵緬甸。在這場災難中,我們與你們同在,為失去的人哀悼,為倖存的人祈禱。願堅強面對困境的你們,持續感受到這份來自台灣的溫暖與支持。」

我們第一時間沒有在緬甸災難現場的人,無法體會當時的緊急和壓迫感,我想分享事發幾天後,弄曼沙彌學院一篇貼文:
2025.4.1~4.3
《緬甸328大地震,學院赴災區曼德勒賑災》
緬甸於3/28發生8.2超級大地震,重創曼德勒地區,學院緊急成立賑災隊伍,先在仰光採購物資,包括:泡麵、餅乾、麵包、酸奶、罐頭、麥片、碘酒、紗布、棉花、酒精、口罩、OK繃、防蚊液、礦泉水等;還有泰國靈鷲山禪修中心捐贈:棉花、消毒藥水等;美國師姐捐贈藥品和口罩一批;仰光師姐捐贈米粉15大袋;小胖工程隊捐贈口罩和即溶飲品一批;我們帶著大家滿滿的愛心,於4/1下午3點半從仰光出發。
因為高速公路路面多處受損,所以必須轉到舊路行駛,原本10個小時可以抵達曼德勒,現在須15~17小時的車程。
晚上9點半,我們在路邊的小吃店休息,因為半夜12~4點是宵禁時間,所以我們於清晨4點再次出發,下午3點抵達曼德勒。
越接近曼德勒,看到越來越多震倒的房屋出現在眼前,百姓大多露宿街頭,臉上愁苦的表情,令人不捨,原本就貧苦的國度,現在又增加天災刻痕的傷痛,真的太心疼了。
到達曼德勒後,我們先到第一站威巴沙瓦迪佛學院(Vibhajjavadi)供養物資,這裡是學院比丘U Zanaka (Ngazun) 13~17歲時學習的學院,這裡有一百多位比丘和沙彌,加上來避難的八戒女和附近居民,全部都搭棚子住在校園裡,這天晚上,我們也住在露天的蚊帳裡,和災民們一起感受露宿的心情。住持U Wilatharbiwontha說學院有3棟建築被判定是危樓,必須重建,這將又是一條漫漫的重建之路。
第二站到達曼德勒人民醫院,我們將醫療物資捐贈給醫院,當時,正好院方在發放泡麵,所有人民蜂擁上前,搶成一團,不安和恐懼的氛圍充滿現場,這大概就是災難帶來的不幸吧。
第三站到達喜威搭達那出家眾醫院,這所醫院大部分收容的是慢性病的出家眾,因為地震的關係,病床也都搬到醫院外的空地,我們捐贈完醫療物資後,也關心了生病的比丘,表達慰問的心意。
第四站到達瑞耶少佛學院,這裡是學院比丘U Dhammissara 小時候學習的地方,也是去年弄曼學院的高中沙彌寄宿一年的寺院,長老U Sudassana是布隆族,非常慈悲又有智慧,對沙彌們特別照顧。寺院的多數建築也因地震被震毀了,災情慘重,亟需外界的協助,進行重建。
威巴沙瓦迪佛學院旁邊就是重災區的sky villa ,我們找了空檔去看了,四棟12層的酒店式別墅,現在只剩最後一棟的五層樓,其他都陷到地底下。目前有中國的藍天救援隊駐守在這裡挖掘,聽說還有2、3百人被埋在土堆裡面,當走近現場時,聞到濃濃的屍臭,家屬還在現場殷殷的等待,等待最後的一線希望。聽說我們離開後不久,救援隊挖掘到兩姐妹的遺體,緊緊相擁,太痛心了。
4/3凌晨4點,我們從曼德勒出發,帶著沈重的心情啟程返回仰光,一路上想著,因為天災的無情,造成人民的苦難,此時,更需要大家的愛和力量,來撫慰緬甸人民受傷的身心靈,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是的,喬治歐威爾的緬甸已是久遠的往事,現在,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Views: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