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政達 圖.陳佳蕙
那則家喻戶曉的禪宗公案,有兩個人物,首先登場的是二祖慧可,提出一個連現代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問題:「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於是,達摩也許稍稍睜開閉著的眼睛,瞧了這位將傳其衣缽的弟子,在心難歎息一聲:「將心來,與汝安!」慧可想了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便說:「我與汝安心竟。」。
千古公案在此打住,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如果是現代,在諮商輔導室,在身心科診間或是日常的對話,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會得到一些處方藥,或是真誠的行為建議,不會像達摩祖師那樣,把問題再拋回去。玄妙的是,慧可竟然就此大悟了。一問一答,全憑意興,無法進到這種情境的我們現代人,只能希望關於心不安,可以有這麼直接的解方。
一個公案的成立,要有個達摩,當然也要有個慧可的資質,因為這師徒的一來一往,是在進行默默會的傳心。
如果無法以心傳心,我們無法懂得,摩訶迦葉拈花微笑,不言一字,佛祖卻憑此認為他得道了。
如果無法心心相傳,我們也不明白,當梁武帝請傅大士說法,剛升座,傅大士用案尺拍了一下桌子,便離去了。同樣不言一字,武帝愕然,志公禪師卻說:「大士已經講完了。」
心啊這個東西,有說便等於沒說,一講透了,也就不是傳心,而是傳話語、傳文字了。
寒流來了,接連兩夜夜間睡不安穩,翻來覆去,不知心中焦慮著什麼。在床榻間,閉起眼睛,久久無法成眠,這時,就想起了這則公案。
我的心為何不安寧,是一個什麼樣的「我」在這張床輾轉反側呢?覓心了不可得,我想我知道慧可的意思了,便慢慢地睡去。那則家喻戶曉的禪宗公案,有兩個人物,首先登場的是二祖慧可,提出一個連現代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問題:「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於是,達摩也許稍稍睜開閉著的眼睛,瞧了這位將傳其衣缽的弟子,在心難歎息一聲:「將心來,與汝安!」慧可想了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便說:「我與汝安心竟。」。
千古公案在此打住,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如果是現代,在諮商輔導室,在身心科診間或是日常的對話,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會得到一些處方藥,或是真誠的行為建議,不會像達摩祖師那樣,把問題再拋回去。玄妙的是,慧可竟然就此大悟了。一問一答,全憑意興,無法進到這種情境的我們現代人,只能希望關於心不安,可以有這麼直接的解方。
一個公案的成立,要有個達摩,當然也要有個慧可的資質,因為這師徒的一來一往,是在進行默默會的傳心。
如果無法以心傳心,我們無法懂得,摩訶迦葉拈花微笑,不言一字,佛祖卻憑此認為他得道了。
如果無法心心相傳,我們也不明白,當梁武帝請傅大士說法,剛升座,傅大士用案尺拍了一下桌子,便離去了。同樣不言一字,武帝愕然,志公禪師卻說:「大士已經講完了。」
心啊這個東西,有說便等於沒說,一講透了,也就不是傳心,而是傳話語、傳文字了。
寒流來了,接連兩夜夜間睡不安穩,翻來覆去,不知心中焦慮著什麼。在床榻間,閉起眼睛,久久無法成眠,這時,就想起了這則公案。
我的心為何不安寧,是一個什麼樣的「我」在這張床輾轉反側呢?覓心了不可得,我想我知道慧可的意思了,便慢慢地睡去。
Views: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