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渝閔
關於「五停心觀」的出處,我想摘錄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等數部經文內的記載,當可明會五停心在禪修中的妙用。
壹,《摩訶止觀》:
《大論》釋禪度,先列諸禪法,次明無所得,顯波羅蜜相,後廣釋九想八念等,皆於禪中開出。諸禪法甚多,今但取五門為助道也:
(一)數息觀
若禪思時,心多覺觀,遍緣三毒,當用數息為治。數若不成,即知心去,去即追還,從初更數。防散錄心,此為良治,以心住故,或發欲界定,乃至七依定皆能入。若不得般若方便,成凡夫法;若得方便成摩訶衍。故請觀音云:若數息心定,毛孔見佛,住首楞嚴,得不退轉,是為數息開解脫門。即與三藏八定相應,乃至與無作八定相應,是為事油助增道明。
(二)不淨觀
若緣女色,耽湎在懷,惑著不離,當用不淨觀為治。
觀所愛人初死之相,言語適爾,奄便那去,身冷色變,蟲膿流出,不淨臭處,穢惡充滿,捐棄塚間如朽敗木,昔所愛重,今何所見?是為惡物令我憂勞,既識欲過,婬心即息,餘八想亦治婬欲。
《大論》云:多婬者,令觀九想。於緣不自在,令觀背捨。緣不廣普,令觀勝處。不能轉變,令觀十一切處。若有怖畏,令修八念。皆以不淨為初門,悉治婬火,開解脫門與四種八定相應,助油增明(云云)。
(三)慈心觀
若攀緣瞋恚,當用慈心為治,上忍度是通治,今別約慈無量心,餘三心或是樂欲等(云云)。
悲無量為對治者,緣眾生苦,深起愍傷,欲拔其苦,緣此心入定,與悲相應。
慈者,想眾生得樂,緣此心入與慈定相應。
喜心者,想眾生得樂,生大歡喜,緣此心入與喜定相應。
捨心者,捨愛憎想,住平等觀,緣此心入與捨定相應。
得此四定者,於諸眾生瞋無從生。下更廣說。
(四)因緣觀
若攀緣邪倒,當用因緣觀治之。《毘曇》以界方便破我,今因緣破我,三世破斷、常,二世破我,一念破性。此定若成,即與理觀相應,助開涅槃門。
若睡障道罪起,即用念佛觀治之。緣於應佛無相之相,緣相分明,破障道罪,見十方佛,與理觀相應開涅槃門。
六、般若度(智慧)
(一)理觀
若如上修,而不入者,或非其宜,當自思惟,理觀之中具四念處、慧根、慧力、擇、喜覺分、正見、正思惟,如是十法,智度所攝,此是理觀。
此解不明,由於二世愚癡迷僻,昏覆精神,故令三昧不顯,應當改革發大誓願,令事觀明了,破四顛倒。
(二)事觀
1、觀身不淨
諦觀此身從頭至足,但是種子不淨,乃至究竟五種不淨。
所謂是身,攬他遺體,吐淚赤、白二渧和合,託識其中以為體質,是名種子不淨。
居二藏間,穢濁浹潤,乍懸,乍壓或熱或冷,七日一變十月懷抱,若六皰成就,形相具足,日月已滿,轉向產門。《大論》云:此身非化生、亦非蓮華生,但從尿道出,此處卑猥底中廝惡,是名住處不淨。
既生出已,眠臥糞穢,乳哺將養,自小之大,耳貯結聹,眼流眵淚,鼻孔垂膿,口氣常臭,頭垢重沓,如薄糞泥,髀腋酸汗,如淋尿灑,衣服著體即如油塗,是名自相不淨。
其中唯有屎尿之聚、膿聚、血聚、膏髓等聚,大腸、小腸肪[月*冊]腦膜,筋纏血塗,惡露臭處,蟲戶所集,盡海水洗,不能令淨、
論云:此身不如摩羅延山能出旃檀,自小至大,性是不淨。譬如糞穢多少俱臭,是名自性不淨。
一旦命終,假借還本,風去火冷,地壞水流,蟲噉鳥啄,頭手分離,盈流於外,三五里間逆風聞臭,惡氣腥臊衝人鼻息,惡色黮瘀污人眼目,劇於死狗,是名究竟不淨。
如是五種,皆是實觀,非得解觀,那忽於中計以為淨,好衣美食,愛護將養,摩頭拭頸,保此毒身。譬如蜣蜋,丸鹿糞穢,人亦如是,愛重此身至死不厭,不可搪觸。養此身故,造種種罪,若知過患始終不淨,能破淨倒也。
2、觀受是苦
又復當知四大成身,二上二下,互相違返,地遏水、水爛地,風散地、地遮風,水滅火、火煎水,更相侵害,如篋盛四蛇,癰瘡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樂?加以飢渴、寒熱、鞭打、繫縛,生老病死,是為苦苦。
四大相侵,互相破壞,是為壞苦。
念念流炎,是為行苦。
於下苦中,橫生樂想,若見苦相分明,如瘡中刺,介介常痛,不於此身生一念樂倒。
3、觀心無常
又復當觀過去無明善、惡諸業,驅縛心識,偪入胎獄,如繫鳥在籠,欲去不得,心識亦爾。籠以四大,繫以得繩,心在色籠無處不至,業繩未斷去已復還,籠破繫斷即去不反,空籠而存,此壞彼成出籠入籠,印壞文成無一念住。
又風氣依身,名出入、息,此息遷謝,出不保入。《毘曇》云,命是非色、非心法。《大集》云:出入息名壽命,一息不返即名命終。比丘白佛:不保七日乃至不保出入息。佛言:善哉!善修無常。
又觀諸業,猶如怨家,如烏競肉。經云:剎那起惡,殃墜無間,促促時節,尚成重業,何況長夜惡念,業則無邊。業如怨責,常伺人便,若正償此責,餘業不牽,償稍欲畢,餘業爭撮,去住無期,無常殺鬼,不擇豪賢,危脆不堅,難可恃怙,云何安然規望百歲。四方馳求,貯積聚斂,聚斂未足,溘然長往,所有產貨,徒為他有,冥冥獨逝,誰訪是非?
或出家人知解溢胸,或精進滅火,而不悟無常。諺云:可憐無五媚,精進無道心,此之謂也。若覺無常過於暴水、猛風、掣電,山海空市無逃避處,如此觀已,心大怖畏,眠不安席,食不甘哺,如救頭然。白駒烏免,日夜奔競,以求出要,豈復貪著世財,結構諸有,作無益事,造生死業耶?頓絕羇鎖,超然直去,如野干絕透,爭出火宅,早求免濟,是為破常倒。
貳,《菩薩地持經》:
菩薩依三摩提。教修行者。若無餘。菩薩教者。則自教授。如諸佛法。先當如是知四種求。一者心求者知心求二者根求者知根求。三者悕望求者知悕望求。四者使求者知使求。五者隨其所應種種度門。而度脫之。所謂不淨慈心。緣起界分別。安那般那念。是名隨應度門而度脫之。
參,《五門禪經要用法》:
坐禪之要法有五門。一者安般。二不淨。三慈心。四觀緣。五念佛。安般不淨二門觀緣。此三門有內外境界。念佛慈心緣外境界。所以五門者。隨眾生病。若亂心多者教以安般。若貪愛多者教以不淨。若瞋恚多者教以慈心。若著我多者教以因緣。若心沒者教以念佛。若行人有善心已來。未念佛三昧者。教令一心觀佛。若觀佛時當至心觀佛相好。了了分明諦了已。然後閉目憶念在心。若不明了者。還開目視極心明了。然後還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如對真佛明了無異。即從座起跪白師言。我房中係念見佛無異。師言。汝還本坐。係念額上一心念佛。爾時額上有佛像現。從一至十乃至無量。若行人所見。多佛從額上出者。若去身不遠而還者。教師當知。此是求聲聞人。若小遠而還者。求辟支佛人。若遠而還者。是大乘人。三種所出佛還近身。作地金色。此諸佛盡入於地。地平如掌明淨如鏡。自觀己身明淨如地。此名得念佛三昧境界。得是境界已白師。師言。是好境界。此名初門觀也。師復教係念在心。然後觀佛。即見諸佛從心而出。手執琉璃杖。杖兩頭出三乘人。光焰有大小。如是出已。末後一佛執杖在心正立而住。末後住佛迴身還入。先去諸佛盡來隨入。若小乘人入盡則止。若大乘人入盡已。悉從身毛孔出滿於四海。上至有頂下至風際。如是照已還來入身如淨琉璃。所以光明還來入身者。欲示勇猛健疾境界相好。如是已即往白師。師言。此名一切念處。以能生諸定故名為念處。亦初得此法。皆是諸佛弟子所得。非是邪道神仙所見。上杖者定相也。相光者智慧相也。此內凡夫境界相也。
(在禪修時,當心和念頭無法好好的攝定,五停心觀可說是隨應個人情況而生的度法。
一, 如果念頭雜多,遍緣三毒,種種妄想接連不斷,就用數息觀來對治。
二, 如果攀緣女色,不過在現代,指的應是貪想愛戀情事,或者肉欲綺想,就用不淨觀來對治。
三, 如果心中難免不平,對世間事有種種憤忿恚恨,就用慈悲觀來對治。
四, 如果對事情因果看不透,攀緣邪倒,即用理觀相應,對治因緣觀。
五, 如果昏沉欲睡,沒有靜坐的精神,就用念佛觀來對治。)
Views: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