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她曾是日夜顛倒的記者,每天活在連環圖般的新聞追逐,但丈夫意外身亡的事故,卻徹底改變她的人生流向。
她們沒有小孩,丈夫去世前,她的一切圍繞丈夫,曾經賺錢供丈夫出國進修。因此,她說:「丈夫的死,就像所有投資突然賠掉了。」她放棄自己的身體,一心朝想死的方向去死,她的生命,只剩人在溺水前的窒息感。
然而,有個畫面,或說是記憶,卻像丟給溺水者的救生圈。總結說,那就是人文的力量。她的父親喜愛詩詞,也把這份喜愛傳授給孩子。小時家住在鄉下,她記得剛插過秧的稻田,滿眼盈綠迎接父女到來。她記得白鷺鷥飛過青山,爸爸就帶領她們走在小路間,隨口吟詩詞,由她們來接。因此,她對詩詞經典,從小就有著深刻親切的印象。她的父親可能也沒有想到,許多年後,他當初的興趣,會成為女兒成年後極度悲慟時的救贖。爸爸不僅教了她詩詞,也教給她對生命的態度。
日後,她曾有機會推動經典教育,就一心一意要現在的孩子,透過當年爸爸教給她的方式來親近、實踐經典。但是,台灣對孩子的經典教育,還是停留在讀經、背誦的方式,也許孩子憑優秀的記憶力,能記住詩詞經文,卻與生活脫節,也得不到真正的感動。
生命對悲傷的復原,本來就存在身體記憶裡,需要的只是印證和相應。她將自己遠離悲傷的故事寫成文章,發表,有位劉太太因而寫信來與她相應。劉太太在信上說,她先生送她到產房,回家拿東西出車禍去世,她是在產房內聽到消息。以後,她活著卻像個行屍走肉,情感麻木,靠著不斷工作逃避悲傷。有一天,她看見陽台上的茉莉花開了,綻放純白嬌美的花蕊,她破涕為笑,感受重生的契機。花開了,天空晴了,柿子熟了,當我悲傷時,地球仍在轉動,仍未放棄所有美好事物,這是生命對生命相應的呼喚。
心道法師開示「我們的生命是什麼?即使知道佛法
當我們用生命實踐佛法,就不會漫無目標。因為沒有正見,所以就沒有正業、正命、沒有努力發奮的精進力。正見對了,就會有精進力,所以就會正念、正定。
什麼叫「正見」?道心叫正見,有一個好的道心,一個不退轉的道心,一個成就的心。有了正見就要思惟,「正思惟」,想這個正見,思維這個正見,講這個正見,相應正見。活在這個正見的生活裡叫做「正命」。這樣努力的往前衝、往前走,不懈怠,就是「正精進」。所以我們有了精進、有了方向、有了精進力,那念頭就會對,念頭只要對了,自然產生禪定,就是「正念」與「正定」。把八正道的思惟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東西,那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個生活就是天天都在禪定裡面、正定裡面。
我們為什麼會懈怠?生活裡面懈怠就是浪費生命。我們的生命如少水魚,我們的生命如救頭然, 就是頭燃火了,就像火快要燒到我們的腦袋瓜,生命就要燒掉啦!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要精進用功、珍惜生命,隨時都在用功,隨時都在覺察。
什麼是正見?什麼時候不生正見?迷惑的時候就是沒有正見。當你不迷惑的時候,這個就是正見。什麼時候迷惑?迷惑什麼?就是迷惑有跟沒有、對跟錯、好跟壞、是跟非、生跟死、悲傷跟快樂。我們的迷惑都在事相裡面、親情裡面,怨憎會苦、愛別離苦都是在事相裡面。就是因為知覺錯亂了,就不在真心上,所以就會輪迴。「鬼牽一直走,人牽就不走」(台語),這叫作輪迴。都是著相生心、隨境而轉。那要怎麼離開輪迴呢?就要找到我們的真心,怎麼找到真心呢?要常觀「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有如來的德相,只因為妄念、執著,不可以得見。所以我們修行就在生活中,先從攝心開始做,從攝心裡面就可以明白,從明白裡面就可以開悟,處在散亂是覺察不到的。好好覺察我們的本有,本來俱足,這個身體老病死就沒有了。我們時時刻刻要去參悟、時時刻刻要去抓緊,讓心念不要浪費在這些有跟沒有的上面,那就會有很好的明覺。我們在生命中如果不攀緣,就不輪迴;若喜歡攀緣,就是要輪迴。什麼叫不攀緣呢?叫無所住而生其心,回到真心。
文化心理學家認為,人最重要的就是「意義」,極度悲傷意味著已放棄人生的意義。於是,從經典、大自然的運作,重新發現意義,正也是心靈療癒的開始。
台灣的經典教育,既缺乏想像,也根本脫離生活脈絡,難怪孩子的作文越寫越糟,還得另起爐灶做「品格教育」、「道德教育」,過去,這些內容在經典教育裡即已水到渠成。其實,把經典詩詞背起來,遠遠不及將經典放進生活,鼓勵孩子親近大自然。日後,孩子自有足夠的智慧領會,絕妙的詩詞、經典全來自對大自然的描寫和讚美。
Views: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