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幾年前,詩人羅智成在臉書寫下進入宗博館放空室的況味:「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內的一間禪房。極簡的風格帶出極簡的心情,讓你清楚感受到具體的寧靜。」當羅智成說到極簡的心情,不免聯想到禪修時進入寂靜的感受。
也是羅智成的詩集〈光之書〉曾經給讀者的感受,在黑暗之中找到光的存在,是一貫的「黑色美學」。
羅智成寫:「如果一切都對了,詩就會像宗教的誕生一樣,讓人毛骨悚然。」好的,我們來宗博館體察什麼都對了,甚至年前的一場生死的特展,美得毛骨悚然。
這間藏在宗博館的放空室,邀請參觀者進來享受片刻的放空,我更覺得是心道法師閉關體驗的一種世俗性的神來之筆。而且當我們放空,放開「我」的價值、本位、執著和煩憂,我們才能邀請更多元的世界走進來,包括心道法師和成立就將滿二十五周年的宗博館一直進行的使命:跨宗教交流。
放開,甚至不將自己信仰的宗教當作唯一,是跨宗教交流尊重的前提。記得心道法師當年提到回佛對談時說,一開始雙方覺得有可能嗎,但交流彼此的教義,「這個你有,這個我也有。」原來許多道理是可以相通的,如慈善、簡樸、奉獻和靈修。來這裡放空,我們或許就稱為,這是宗博館就將滿二十五周年的暖身操。
當年宗博館成立時,有內部信眾以為應該以佛教文物為主要內容,但心道法師的眼光和格局是世界性的,深知要將宗博館作為教育和跨宗教的平台,克服萬難,在驚濤駭浪中讓永和喧囂的紅塵上矗立一間包容多元宗教的宗博館,並且有一間放空室。想起電影《臥虎藏龍》裡的對白:「把手握緊,裡面什麼都沒有;把手放開,你得到的是一切。」
所以,如果你要體會在跨宗教交流那麼多活動底層的要義,請進到放空室,放空,你在黑暗中看見光,在極簡的心情悟出一切。
根據宗博館資料,其實那是世界宗教博物館於七樓的「生命和平多元空間」中的一個新空間,因「放空運動」而命名為「放空室」,在這空間中可以好好放空,裡面沒有過多的佈置也沒有任何宗教圖騰與意象,走入放空室自然就進入一場名為「放空」的「身心體驗」。
許多活動都在這裡舉辦,像是慈善茶會、靈氣培訓、瑜珈課程、一日禪、藏傳課程、道教文物展、日本東密祈福壇城等,從非宗教到宗教相關都很喜歡這個空間,在2023年初更吸引了知名電視台來此取景拍攝電視劇。
Views: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