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政達 圖/陳佳蕙
從前有則廣告,爸爸送孩子上學,望著兒子揹書包離去的背影,爸爸的聲音說:「孩子,我要你將來比我強。」對不起,我從來就不喜歡這個廣告。
可能我自己從來沒有達到爸爸的期望吧,也可能我代表了許多孩子的心聲,畢竟,就如某個孩子的回應:「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科學家,而總統只有一個。」
如果期望孩子更強,或者一定要照著父母的期望去走人生路。無形中,對父母苦,孩子也苦。最怕父母扮演某種無形中施加壓力的角色,如果不符合孩子的性向,讓孩子有燒灼感。
現在孩子的生涯發展,當然已不如從前世代那樣受到家族和父母的影響,但還是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一種遺憾。就說國際大導演李安,得到大的成就後,受訪時曾說:「拍電影,我爸爸看不上。」跟他的電影一樣,很多要說的,大導演就不說了。
根據佛洛伊德的心理防衛機轉,父母的過度期望會歸入補償或反向作用。心理系的學生都讀過,媽媽小時沒學鋼琴,引為終生憾事,也不管女兒是否喜歡,一定要女兒去上鋼琴課,這樣的例子。對不起啊,爸爸,現在我才跟你道歉,當年你要我去上的數學補習班,我常常蹺課。
像我這樣的爸爸,已沒有對兒子的期望,但我應該失望嗎?我和幾位自閉症孩子的爸爸談起這件事,有個爸爸說:「雖然早已放下,但午夜獨自一人,還是會感傷。」每個爸爸把這點感傷深深地埋起,並且為了眼前的孩子,不知從哪個方向來的傷害,舉起防衛的盾。
就像美國作家愛默生說的:「在這個極力要改變人的社會裡,能夠真實地做自己,就是偉大的成就。」我也喜歡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情節,那個固執的大學校長逼死了喜歡藝文的兒子,當孫子出生時,他說:「將來……」頓了一下說:「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那卻是從多麼慘痛的教訓學來的領悟。
諮商師常給父母一個功課:「鬆開牽著孩子的繩子吧。」說來容易,對台灣人的家庭卻是知易行難的一堂課。在親情彼此發展的的交叉路上,你想給他們一個方向,你擔心他們迷路、交到壞朋友、學壞。你有千萬個理由,但學習適當地鬆手,對雙方可以喘息。
孩子,我要你將來做你自己。進而又想,嗯,這句話也適合我嗎?
View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