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瑞貴
社會永續來自文化的遞延,社會成員社會化的過程。同時文化也會隨著成員的內外在活動因素的改變更迭。遞延與更迭的動態過程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衝突,例如:組織互動模式、制度結構的改變。這些衝突可以是危機,也可能是躍升的契機。如何避免危機,掌握契機? 將會是遽變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
社會的困惑
一位年輕人感到困惑:為什麼老一輩謙稱兒子「犬子」,稱妻子「內人」,叫丈夫「外子」,尤其把兒子叫成小狗,實在不堪!如同 20 多年前開始出現稱丈夫「老公」的說法,就有長者困惑:為什麼把年輕丈夫稱「老」了呢?何況「老公」在明清時代不是正向的稱呼。這些困惑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是否本就會存在?這種困惑不僅出現在語言上,甚至在工作態度、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對人事物的思考、觀念也都存在,如:為什麼一定要實體開會,不能線上?為什麼要寫那麼厚的書面報告還要層層核准?為什麼一定要聽長輩或層峰的指示?經驗不一定有用呀!?
40 年前,臺灣高等教育引進教學評鑑也困惑了當時的資深老師:自古以來只有老師打學生成績,哪有學生打老師分數?老師要求過份嚴苛,就可能被學生「死當」。網路普及之後,教學進度與教材在學期初必須上傳教學平台提供學生選課參考;學生閱讀文字的意願越來越低,於是創造了「圖像化」的世代:拋棄紙本,使用電子書且大量運用多媒體。老師必須在困惑中持續自我調整!這種社會困惑,何以致之?
去文化震撼
未來學家 E. Cornish 指出,這是一種去文化(decluturation)的現象,並預估全球語言由本世紀初的 6,000 種,到本世紀末將會消失到剩下3,000 種,主要源於高度的全球人口移動、都市化、科技進步、全球化與經濟活動。許多人將會發現原有的語言及行為習慣不再適用,並且影響到生活和工作,因為不被新加入者(newcomer) 所理解、接受。
這些新加入者是相對原生社 會(native society)擁有者而言。更重要地,新加入者會強迫原社會擁有者學習新的語言。Cornish 把這種未來趨勢稱為「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 並指出這種「傳統文化失落(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的震撼現象早已發生,且不需移民國外,在自己國內就可感受到。事實上,近 1/3 世紀以來的臺灣,早已進入此種震撼中。
放下、尊重與包容
去文化震撼已來臨且持續進行。世代間、新加入者與原生社會擁有者間的緊張關係會持續存在。世代間會因語言、風俗、習慣、想法或觀點的不同相互抱怨、攻訐;新加入者會持續創造新文化,原生社會擁有者會繼續堅持自我的文化。這種緊張關係是必然的變遷現象吧?!設想所有的努力是要讓社會更美好與和諧,基於此期待,承認彼此的存在,尊重與包容彼此的擁有,或許是可行的解方!
其實所有的衝突現象一直會出現在融合過程。心道法師認為,「我們的心常常被現象、想法覆蓋。」衝突之所以出現,都是來自一些自以為是的認知與想法的「我執」。
心道法師指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以常常會與他人爭執、產生情緒」,要能「滅除內心的現象與外在的現象」,並且「反過來為利益他人、保護別人,就會廣結善緣。」不被衝突現象所迷惑,放下執見, 尊重、包容彼此的圓滿與不圓滿,去文化震撼就不會是危機,而是再躍升的契機。
來源:第33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