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活出幸福感

撰文.陳瑞貴

每年上半年對許多年輕人而言經常處於人生轉捩點,例如農曆過年後的轉職,大學科系選擇的甄試,研究所碩、博士班報考的抉擇,職場新鮮人的覓職,無論如何,都像是佇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內心充滿躊躇與焦慮,期待做出正確的抉擇,打造未來的幸福感。雖然有許多方法與資訊可參考,
然而過多的資訊反而徒增迷惘而不知所措。

綜觀許多人在決定自我的未來時,經常借用外來的資訊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而且深信
其準確性,因為這是當下眾人最高的「共識」,主要包括趨勢型、經驗型與指導型三類:

趨勢型:選擇當前主流科系或投入正快速成長的熱門產業,避免被邊緣化,例如AI產業正快速發展,就選擇該相關領域就讀或轉職。這類的選擇在高中或更早的興趣培養可能就已發生,臺灣60年代快速工業化時期,高中的「自然組」成為熱門選擇,「社會組」就成了冷門。

經驗型:詢問有豐富經驗的人,例如學長姐、職場前輩,因為確實經歷過,他們的真實經驗是最可靠的,從他們的經驗中可知道有哪些機會或要注意哪些地雷?循著前人的足跡就可清楚前景,讓自己的未來處於最安全的狀態。

指導型:藉助權威決定未來,例如某些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長輩等,他們掌握最豐富且完全的資訊並可清楚擬定該領域的職場未來經營策略,他們的意見肯定可提供最周延的思考,依據這類型所做的選擇肯定萬無一失。

無論任何類型都有其效用與價值,確實也可提供相當的貢獻,然而這些類型的資訊性質相當程度都是由「他人」對「自我」的決定,結果可能會是對未來的迷失,因為社會是動態的,「未來」不是線性發展,「當下」不等於未來;而且無法確切深入理解個別差異性,這種差異經常是隱藏在心靈深處,他人無法得知的。因此越來越多大專畢業生認為所就讀的科系不代表未來要投身的行業,學非所用成為對未來的認知;高學位反而意味著更困難的就業風險。於是越來越多職場人處在緊張、焦慮與無力感的窘迫,甚至導致感受不到幸福感而選擇不婚、不生、不養的規避人生。

其實「他人」提供的資訊與建議要能對「自我」的抉擇產生效用,在於對「自我」的清楚認識而不是把他人的期待僵硬地放入人生框架作為生涯目標。活出自己來,不是攀緣外在的趨勢與現實,而是清楚自己內在的本質與價值――自己是誰?有什麼條件?能力與興趣是什麼?想望是什麼?從而產生原動力。

每個人幾乎都喜歡從事自己感興趣且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情,並從中獲得持續的快樂幸福感。現實生活中並非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要求報償,有時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是無償、無關名利的。易言之,要能活出幸福感,首先要透過「離相」的心,放下過去的經驗、認知及定見,找回清楚明白原始的「本來面目」。

心道師父強調,如果不找回「本來面目」,心就會不斷攀緣,生命就會趨於財權名利的追求,煩惱、妄想也就紛沓而至,不斷繁衍、增加。所以心道師父認為「心要在無所緣、無所觀的狀況下安住,讓心寂靜下來。」所謂「迷時三界有,悟後十方空。」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執著,就能安住自在;有了自在的心,視野寬廣,才能發現人生真正的立足點,也才得以活出幸福感。

來源:第329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8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