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那年他們去弄曼農場

撰文.楊宏國

那年長達九天的新春長假,有人在台灣與親朋好友相聚同樂,也有人選擇趁此假期到海外旅行。旅行一直都是讓人暫時離開規律生活的途徑,或許是遊山玩水,或許是購物品美食,但您可曾想過到海外「做苦力」?到越南不去下龍灣,反而為越南的少數民族建豬舍;到印度不看泰姬瑪哈陵,反而替賤民修房子。這種與一般人大相逕庭的旅行方式,有人為此投入了所有的心力,甚至成立了以國際服務為主軸的社會企業-「以立國際服務」,他是七十二年次的陳聖凱。

就如同出生於緬甸的心道師父,在2003年於紐約成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愛與和平地球家(GFLP)」,以台灣為中心結合社會資源,致力緬甸與其它東南亞地區的孤兒教育、與協助社區基本醫療和生態農業,如「大雨托兒所計畫」、「弄曼修行農場」等,都是靈鷲山教團以人類永續及地球和平願景的實踐方式。以立國際服務也曾組隊前往弄曼農場,與靈鷲山一同扶助當地村民自給自足,還協助提煉精油產品帶動農業升級。陳聖凱說:「我喜歡旅行也喜歡服務,在這樣巧妙地結合下我找到了我的志業。」

目前共有八位正職員工的以立國際服務,是個2010年剛成立的年輕協會,組成的成員也都是抱有熱情的社會青年。創辦人陳聖凱於台大園藝系畢業後希望前往友邦國家服務,和幾個好友申請外交替代役卻沒有如願,但這樣的念頭卻一直留在陳聖凱的心裡。他退伍以後第一份工作是在私人企業做行政,當時的主管組織員工去菲律賓做志工建房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的陳聖凱就立刻報名了。在菲律賓短短的九天員工志工旅行,雖然只能做整地或刷油漆的小工作,但服務對象的一句感謝,讓他在回台灣以後思考許多事情,還去找許多國際服務的前輩如林良恕、賴樹盛等人交流,於是決定離開原本的工作自行創業,帶台灣人前進需要服務的國際角落。

陳聖凱覺得,在台灣上廁所只要沖個水穢物就立刻清空,想要在城市裡找個棲身之所也不用煩惱水路、電路問題,因為國家在基礎建設上已經可以維持這些機制,讓人民的生活在水平線上,但很多國家的偏遠地區生活條件就不盡完善。不管當地的主事者如何,先天條件的落差也看見了世界資源的分配不均。經過這樣的思考與沉澱後,他希望帶領生活條件相對優渥的台灣人,去發現世界上的不平等,思想啟蒙後讓人知足分享喜樂。

國際志工在近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漸漸成為大學生在寒暑假的風行活動,或是企業營造形象的無形推手。在泰緬邊境長期服務難民,並著有《邊境漂流》的作者賴樹盛說:「帶著憐憫的給予,終究仍只能是種施捨和自我良好;唯有在理解和尊重下,對彼此友善的互動才有真正開展。」經過深思熟慮,陳聖凱和幾個夥伴思考這間公司的社會角色與願景,結論出Empowering Lives through Innovative Volunteerism這個概念,也成為他們的核心精神。以個人能力服務當地人,例如農墾、耕種、園藝、建設等,使當地人獲得實質的受益;而參與者對見解台灣以外的世界有更深的改變。

陳聖凱說:「我們花了兩、三萬塊買了一隻最新的智慧型手機,但是最大的喜悅卻只在到手的那一瞬間,物質的價值是很短暫的;但是一個體驗,可能是失戀、婚禮或是大學聯考重考,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愈早經驗各種體驗,會對生命有一些正面的思考。」曾跟陳聖凱一起去菲律賓建屋的老同事們,都把這樣的體驗持續記憶在心裡,每個人都用他們的方式去改變,譬如有人會更愛他的家人、有人會用他的方式去關心社會、有人改變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國際志工是被打開的方式,還可以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以立國際服務目前已帶領六十個梯次、超過一千兩百人、到過近十個國家參與國際志工服務,成果最為卓越的則是在柬埔寨的「柬單生活計畫」,為貧民墾田和傳授農業技術。過去曾服務過的其它地區也已陸續步上軌道,持續地運作農地,現在以立開始替他們尋找通路增加農民收入,或是製作其它農產品來進行販售。

信仰基督教的陳聖凱說:「更認識世界就是更認識自己,如果能幫助這個世界變更好,就是讓自己還有自己的土地變更好。」宗教的「善」在此已表露無遺,在基督教的觀點裡這代表「福音」;在佛教的觀點裡是「菩薩道」,但不管是任何宗教都是教導我們「如何更愛這世界與生命」。只要善的種子在人的心中,不管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都是一種正面磁場的散布,讓宗教間沒有誤解與衝突,透過種種教化工作,使人跟人之間更珍惜彼此的存在與價值。

Views: 10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