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政達
導過《羅馬浴場》的日本導演武內英樹的新作《飛翔吧,埼玉》,把埼玉 這個不靠海、緊鄰東京的「鄉下地方」表現得淋漓盡致。我不知道埼玉人的自卑、自尊以及捍衛家鄉名聲奮鬥的心意,是否和電影一樣,卻觀賞了一齣奇幻故事。
埼玉這樣的小地方情結,在任何國家都有,東京若是天龍國,不起眼的, 在最想去旅遊、最想居住的地區排行榜敬陪末座的埼玉,所顯現出的自卑感, 應該是當初畫成漫畫的動機。在電影中,埼玉人的復興家鄉計劃就是讓人們發 現埼玉雖然沒有特色,卻「什麼都恰到好處」,當這句台詞出現在銀幕上,我心內一動,有如禪師苦修洞徹心扉,原來與其說是追求卓越和傑出,我們追求的其實是「什麼都恰到好處」。
當年,英國心理學家溫妮考特(Donald W. Winnicott, 1896 - 1971)提出「夠好的媽媽」,改變了20 世紀到現在的教養觀,雖然一直有「虎媽」、「直升機父母」、「幫孩子追求卓越」這樣的主觀強勢,但在靜靜的角落,當父母滿足地看著自己的孩子努力要做好一件困難的工作卻仍功虧一簣,鼓勵他:「盡力就好」──父母只要做夠好的父母,孩子也只要做夠好的孩子。不知道有沒 有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希望他們「什麼都恰到好處」就好?或許,《飛翔吧,埼玉》就是一個啟發。
「什麼都恰到好處」並沒有鐵定標準,若有,那事情反而變得奇怪。我首先想起《心經》,佛陀對弟子舍利子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在輸贏、好壞、美醜、是非、善惡間,捨棄了相對的標準,一個事物是垢是淨, 是增是減,都只要能「恰到好處」。佛陀講的比喻,當然是指「般若空性」的性質,我們可以繼續延伸:不榮不枯,不殘不豐,不大不小,不冷不熱,人間所有的一切,我們都只要「剛剛好」。
佛經裡的「剛剛好」理念,捻來即是。我覺得簡單的說就是「隨緣發展, 順其自然」,同樣的,在基督教舊約聖經傳道書中的「萬物萬事皆有時」,生 死有時,四季有時,愛恨有時,在時序輪轉中,都處在一個大的什麼裡,基督 教將這個「大」敬為上帝。
我非常喜歡蘇東坡的那首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何時是人間的好時節呢?菊花枯盡就該枯盡, 菊殘就殘,橙黃橘綠,自然的恰到好處,都是慧開禪師那首著名的詩裡稱的「便是人間好時節」。
出處: 有緣人月刊274期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