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松庭 圖/陳佳蕙
是參加告別式得來的印象。家祭,兒女在父親的遺像前向父親告別,短暫的發言,其實就是兒女對父親最鮮明的印象。
如果時間只夠講一件事,對於父親,你想講什麼?
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了爸爸給他們的飲料。大兒子講的是,他生病時爸爸背著他走出巷口買菊花茶給他喝。等到二女兒,也提到了爸爸買的優格。這樣的懷念也異常地親切,親子間日常的互動,或許只是兒子小時來巷口買杯菊花茶,兒子就可以一直、一直記著。
當天,隔壁的靈堂也在舉行告別式,兩個靈堂只隔著一排花籃,家祭也同時展開,於是,當這邊的兒子講到「爸爸,請你放心,我會好好孝順媽媽。」隔壁的那家兒子也透過麥克風說:「我會好好孝順媽媽。」好像是約定好的,也像是一種輪唱。
環顧當天的靈堂,在每家的故事,一段終曲,如果離去的爸爸媽媽有知,兒女設想他們最後仍掛念著一輩子的伴侶,於是那句「我會好好孝順媽媽」,是否足夠讓他們放心離去。不要再掛念了,這個俗世就交給下一代。
我想起賴聲川的舞台劇《暗戀桃花源》,兩個劇團租到同一個場地排演,一邊是溫柔悱惻的愛情戲,另一邊是搞笑版的〈桃花源記〉,他們的戲互相干擾,卻互相釀造出一種人生風景──當靈堂上演生離死別,另一邊的歡樂卻進入高潮。
想像就滑進了避秦的桃花源。真有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武陵人,一代一代的,那裡的父親跟兒女講的故事,就不會有漢朝。所以兒女記得的爸爸,往往不是歷史的真實,而是他們體驗的真實。最後的時刻到來時,希望兒女記得全是爸爸對他們的好,一點一滴的,一杯爸爸買的菊花茶、一個優格,只要他們願意講出來,就會有人記得。感激,通常來自最細微的心意。
我總是相信,徘徊幽冥的爸爸聽見了兒女的講述,放下掛念,遂開始另一段未知的旅程。
View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