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顏靜
每年,在普仁獎全國頒獎典禮的時刻,都會留下感人的紀錄,也是日後最美好的回憶。
數十年來,以前普仁獎的得獎者長大後,進入社會,或在大學就讀,許多人還是不忘回來,表達他們的感恩和祝福。當年的小太陽長大成為大太陽,憑著他們努力前進的生命故事,照亮了會場。
原先只是一名出家大和尚發動的善念,經過歲月,結合眾人的力量,逐漸滋養壯大, 讓善心的種子得到了沃土,變成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善心延續的典範。
在悠久的普仁獎歷史中, 社會民眾、修行人和出家僧眾社會,各自得到了他們所被召的那一面。
如今,普仁獎在各地分會舉辦時,各地的地方首長或是相關 官員都會來到,一起來向小太陽表示賀。
今年,羅傑師兄留下一篇讓他感動的短文。時間回到1/18普仁頒獎典禮,這一幕在臺下觀禮的羅傑,不禁淚灑感動。
羅傑師兄寫到,這位小太陽從到來到結束,台上及台下,一直都保持正念歡喜的心。
那讓羅傑淚灑的原因;他是全場中的一名殘疾得獎小太陽。從他的身上,看到不因身體殘疾而引響他的歷程,充滿著【正面-積極-樂觀】。
想必背後也有著一位堅強的後盾—母親!
羅傑說,人生難得;在他身上卻看到那生命的色彩與價值
我們沒什麼好可以計較,更應該(時時刻刻)保持著像他,精神般【正面-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走這條生命的道路。
感恩有您『小太陽』;讓我們的靈性,找到一條道路在闖下去。
在悠久的普仁獎歷史中, 社會民眾、修行人和出家僧眾社會,各自得到了他們所被招喚的那一面。
當初有人覺得普仁獎和社會上其他救濟型的慈善獎助不同,因為救濟只是基於慈善和幫助,但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比慈善更多的東西。「如果一個獎不僅是雪中送炭,而是透過嚴謹用心的甄選過程,選拔、 表揚品德表現優秀的孩子,向得獎的孩子和家長以及廣大的社會,彰顯品格的重要性。」
有時候,孩子們的品格世界,更是值得成人學習省思的對象。一輩子都在研究人類道德發展的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 - 1987),發現兒子很關心動物被殺害當作食物的課題,柯爾伯格告訴兒子:「動物沒有像人那麼有價值(所以可以殺來吃)啊。」兒子反駁:「那是因為你是人,不是動物,動物自己不會思考牠們有沒有價值,你是人,所以才會那樣想,人是自私的。」柯爾伯格說,品格教育就從此刻開始,你認真的思索這個問題就會知道,這個兒子才是正確的。
柯爾伯格說:關於道德品格,孩子自有一套思維,不是大人教他什麼是品格,他才會有想法。
關於道德品格,孩子自有一套思維,不是大人教他什麼是品格,他才會有想法。
如果你確實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請記住柯爾伯格提過的四個道德發展階段。
簡單的說,5 歲左右,第一階段是事情只有好壞之分,是「標籤化、懲罰和服從」的階段。 7 歲左右,「好」跟「壞」是相對的,會遭到處罰的是「壞」,得到獎品的就是「好」,所以作弊只要不被抓會很「快樂」,偷東西只要不被發現,也是可以的。第三階段,「要 nice,開始關心別人。」9 歲左右進入第四階段,規矩、秩序、守法、父母權威的重要性躍上來,成為塑造 品格與道德意識的主要力量。
9 歲以後呢?教育官員關心的不就是 9 歲以後的品格教育嗎?別急,臺灣的品格危機其實是出在於,我們從孩子小時就急著教,不留給他們自行思考,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包括相當比重的大人的品格發展,一直停留在 7 歲。
柯爾伯格認為,要讓孩子成為會思考的品格人,父母和教育者自己要先變成「品格哲學人」(moral philosopher),懂得回應孩子拋過來的品格問題。除卻此道,找多少名人進校園、花多少預算都不會有用。
推動普仁獎,讓一個獎項幫助成人和孩子都能夠朝品格人的理想邁進一步。 時時刻刻,記得普仁獎,記得感動,記得品格的必要。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