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在「說故事」中學習

撰文.陳瑞貴

我們都曾聽過師父講述塚間修和許多學佛及修行的事蹟,因此起了恭敬心,追隨師父精進修行。

其實許多的領悟都來自於「故事」。有些故事惻動人心、激發心志,產生強大的動力成就某些志業;有些則具有警示作用,避免危機。於是,「故事」在生活中經常被運用。

處處都在「說故事」

想像要述說 2050 年的「燃燒的地球」。由於未來還未發生,沒有「未來的數據」,只能使用現有的數據推演可能的未來。於是我們把各種數據整合起來,然後使用「說故事(story- telling)」的方式,發展出可能的趨勢,例如溫度越來越高、海平面上升、沙漠擴大、洪水氾濫等等,並勾勒出 2050 年地球的糟糕樣貌。例如電影《明天過後》就是使用「說故事」的手法,警示世人破壞地球的結果。其他如《駭客任務》、《兵人》、《回到未來》等等亦是。

「說故事」不僅被使用在未來的情境描繪或科幻小說,對於歷史事件或生活的隱喻,也會採取相同手法。

這種手法的運用可以是口說、文本或媒體等各種方式。運用的範圍非常廣泛,一些研究報告的呈現使用此種方式更引人入勝;教育上如父母親為孩子講故事的親子互動、老師在生澀的理論中融入各種實例。

科技界、企業界、政治界也常被使用,如手機上市前對消費者的行銷、企業對員工傳布願景、政府宣達新政策的未來成效。

絕大部分的「故事」並非無中生有,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有各種數據或是文化因素支撐,也隱含著不同的目的,例如親子或師生互動可能在傳播某些社會價值;企業主希望激勵員工一起經營公司的未來;政府可能希望促使民眾樂於支持新政策、降低執行阻力。

對應「故事」的不同目的與各種收受對象,要能撼動對象,亦即要使用不同的語言讓對象有所感受,這樣的「說故事」才有魅力,例如:為小朋友說伊索寓言,就要使用兒童的語言及圖像;如果是說給專家聽的研究報告,或許需要更多嚴謹的語言或圖像。

在「說故事」中學習

在精進修行的過程中,因應不同因緣接觸到的各種佛經典,都是一部部奧妙的「故事」,例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是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得名以及詳述其示現利益眾生的功德妙用與大慈大悲、聞聲救苦的故事,誦念過程中可學習到觀世音菩薩的偉大人格以及作為,做為處世的典範。

再如《佛說阿彌陀經》述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以及阿彌陀佛號的意義,勸導眾人信奉阿彌陀佛及誦念佛號的妙用。其他如《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藏菩薩本願經》等等都有可從中獲得精進修行、學習的殊勝「故事」。

除了眾多經典,師父的開示經常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塚間修」闡述了師父修行過程中許多奇妙的故事;對靈鷲山的成長歷程也有各種開示。每種開示都是一段故事,讓信眾得以學習、追隨。

這都在說明,深入體會經典和師父開示的繁多「故事」,更有助於修行精進。

說說自己修行的「故事」

無論任何經典或師父開示引領著我們在修行道路上持續精進,每位修行者肯定有其內化修行體會的「故事」,也必定是獨特、精彩的。如果我們都能說說自己修行的故事,與大家分享,是否更可豐富靈鷲人的修行生命?

來源:第311期《有緣人月刊》

Visits: 3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