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發人深省的小故事

撰文.曹郁美

翻開佛教文獻,寓意深遠的故事甚多,本文便拈出三則分享讀者。

故事一、羽毛沾水滅火:

故事出自《大智度論》卷十六,龍樹菩薩主要在談精進波羅蜜。

原文節錄:「昔野火燒林,林中有一雉,懃身自力,飛入水中,漬其毛羽,來滅大火;火大水少,往來疲乏,不以為苦……」是說有個森林發生大火,林中有隻雉鳥用盡力量飛入水中,再以身上羽毛所沾的水,飛灑在樹林的野火上。這樣往返地灑水救火,雖然很疲乏,但也不以為辛苦。這時天帝出現問雉鳥:「你在作什麼呢?」雉鳥回答:「我悲憫眾生,在救這個樹林。」

天帝再問:「你這樣精勤,能夠維持多久呢?」雉鳥回答:「到死為止。」

天帝:「誰為你作證?」雉鳥馬上立誓說:「我心至誠,信不虛者,願火即自滅。」這時淨居天知道雉鳥的誓願,誠信不假,馬上為之滅火,令樹林永保茂盛,不為火所燒。

這個故事很像我們的「愚公移山」,可能是編造出來的,卻有高度意涵。

它揭櫫一種堅定不悔、至死方休的精神。

這樣的拚勁展現在一個愚公、一隻笨鳥身上,不就是龍樹菩薩所闡述的「精進波羅蜜」嗎?

故事二、猿猴捉月:

出自《僧祇律》卷七,是佛對弟子說的,大意如下:

五百隻猿猴在樹下玩耍,旁邊有一口井,井中出現月亮。

猴王便指著月影對同伴說:「我們應當同心協力把月亮撈起來,千萬不能讓夜晚黑暗,不得光明。」在猴王的建議下,牠自己先抓住樹枝,第二隻抓住猴王的尾巴,第三隻再抓住第二隻的……,如此,五百隻猿猴互相抓住尾巴,深入井中。

但是樹枝承受不了重量,斷了,猿猴一個個掉進井裏。

世尊以此故事告誡:勿盲目追隨惡的領導人,他的錯誤指令可能讓大眾陷入險境。

這位世尊口中的惡知識是提婆達多,而五百猿猴是六群比丘;提婆達多與六群比丘是世尊時代破壞僧團的代表人物。

這個故事對當今佛子十分重要,慎選僧團道場,追隨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才能確善淨與智慧。

故事三、自淨其意: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佛教極為普遍的一句話,漢譯文獻上說它出自「七佛通戒偈」,意思是說這是古七佛共同遵守的「共通戒律」。

在《增壹阿含經》卷一中,阿難尊者也引述了這句話。

但今人為了美化詩偈,把「諸善奉行」改成「眾善奉行」,我認為只要不違佛意,小小改動無妨。

正因為它太淺顯易懂,故而容易被忽略。

知名的唐朝詩人白居易,當時任職杭州刺使就留下這麼一個故事:當時有一位道林法師,因為在盤屈的老松上築屋居住,故而時人給這位行徑異於常人的僧人取了綽號為「鳥窠禪師」或「鵲巢和尚」,時日久了也就遠近馳名,連白刺使(居易)都前來就教。

白居易問道:「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大笑:「這句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有何稀奇?」禪師再答:「三歲小孩雖會說,八十老翁不會做。」白居易一聽,嘆服不已。

說起來,「三歲小孩會說,八十老翁不會做」就是「光說不練」、「知易行難」。

我們生活上不是經常犯這個錯誤嗎?

後來白居易在西湖之畔造了一座竹閣,與鳥窠禪師所住的古松儘量接近,以便朝夕參訪問道。

以上三個佛教故事都文字淺顯、背後充滿意涵,極具啟發價值,有機會再為讀者介紹。

來源:第316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4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