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紫式部
自然界中,人和熊的相處,是靈性生態中棘手的一環。雖然許多動物學者倡導保護黑熊,像是「黑熊之母」黃美秀投入臺灣生態對黑熊所做的貢獻,然而,人類不太能夠和熊自然而然的共處,也是客觀的事實。
我們或許藉此反省,靈性生態行動中,眾生共處的真諦:有時候各走各的路,互不侵犯的原則。
世界新聞中,常有熊侵入村莊,偷吃蜂蜜、傷害人的消息。7 月間,在羅馬尼亞就有女遊客與幼熊拍自拍照,第2 天被母棕熊攻擊死亡的不幸事件。在熊的語言裡當然沒有自拍照,牠的天性就是以為女遊客要攻擊小熊,所以這樣的悲劇層出不窮。
人類侵犯山林動物棲居
人類當然會反擊。(事實是在留熊皮、吃熊掌的年代,人類所殺的熊,絕對比熊攻擊人的數目多出甚多。)
根據媒體報導,4 月間,臺灣黑熊被肩負保育黑熊之責的林保署森林護管員殺死,這起人熊衝突,突顯文化與情感衝突。媒體報導就說,這一槍,看似是一次偶發的衝突事件,其實正標示著臺灣黑熊保育一腳跨入了「人熊如何和平共處」的深水區。黑熊族群的穩定增加,也帶來新的挑戰…(全文請參閱第347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
